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 26:14 – 27:66 或許很多人都會覺得今天的聖枝遊行,加上長篇的福音,讓彌撒顯得格外冗長。然而,教會以聖枝主日作為聖週的開始,預備慶祝逾越奧蹟,也就是禮儀年的高峰。受到世俗商業活動的影響,我們現在似乎把聖誕節看得比復活節重要,但對於我們的信仰來說,慶祝聖週與復活節,是因為它們的意義非凡。耶穌的受難與復活,顯示了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無限的慈愛。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痛苦盡頭的希望
甲年苦難聖枝主日 梁展熙 在聖週期間,(主日及平日)彌撒中絕大部分的舊約讀經都取自《第二依撒意亞先知書》(即依四十至五十五章)。《二依》所反映的,是主前第六世紀時以色列民充軍巴比倫的經歷。這一週內的選讀,都集中在一位稱為「上主的僕人」的人物身上。他雖然柔情,卻身負重任:要在大地上建立正義,要復興天主的民族,並要成為萬民之光。儘管他的身份始終成謎,但他的使命顯然與天主子民的如出一徹。《二依》有時把他視為以色列,但有時卻又指出他的使命是為了以民而執行的。
傳頌主愛至萬代(三)
阮美芬修女 在孝女會的日子,除了靜態的聖堂內部服務外,還有多姿多采的活動和服務呢!我在60年代領洗,當時香港有很多從國內來的新移民,大多數是勞工階層,生活清貧,而聖老楞佐堂的所在地,正是勞苦大眾聚居的李鄭屋村。居民當下的需要,是能有溫飽的生活,堂區於是除了福傳活動外,便是實踐愛德行動。本堂神父聯絡上了富足的地方的人仕,請他們慷慨捐輸物資。於是有心人仕不斷向堂區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品: 由吃的麵粉、生油到穿的不同季節、不同式樣的衣服、鞋襪等,源源不絕而來。捐贈的物資由堂區福利會接收後,分發的工作當然落在年青力壯、又兼備耐力、愛心的孝女會成員身上。
「彌撒中的聖道禮」與讀經員的培育(三)
陳繼容 編按:教區禮儀委員會於1月舉行兩次的讀經員培育講座,邀請到陳繼容博士主講。經過兩星期的刊登,相信讀者明暸聖道禮於彌撒的重要性,從而知道讀經員也應接受培育。現刊登陳博士於講座中的最後兩點與結論,並謹此向陳博士致謝,感謝她將寶貴的內容輯錄成文,讓更多人能得以認識。
美國主教看《沉默》 史高西斯的《沉默》與海邊的殉道者
文:Bishop Robert Barron 我一直都是導演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電影的忠實「粉絲」:《的士司機》、《狂牛》、《盜亦有道》、《飛行家》等等,都是過去40年最關鍵的電影。史高西斯2007年的電影《無間道風雲》亦是我在YouTube頻道上首套作主題的影評。同時,他也在作品中加入天主教的元素,但緩和的同時亦帶有爭議。(編按:史高西斯於天主教家庭中成長,他有過5段婚姻,曾公開承認是個失敗的公教徒。)他最近推出一套非常令人期待的電影《沉默》,內容根據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這也是值得珍藏於史高西斯的畢生作品。就如他其他的作品,這電影同樣擁有華麗的電影攝製技術、各演員的出色表現、緊湊的敘述、繁複的主題等標誌,能不停讓你思考有關可預見的未來。
【速食哲學9】究竟「四角對當」是甚麼?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領悟,判斷和推理:它們是我們正在研究的理智的三個運作。上一次我們談到了「歸向心象」的重要性。 我們也說過領悟的果實是概念。但我們從哪裡找到概念呢?我們的頭腦。 當我們在言語中運用概念時,我們稱它為「詞項」(希臘文為horos)。但思考並不止於概念。我們會將一些概念進行比較,追蹤它們的關連。有了概念,我們能作出判斷;將兩個概念進行比較後,我們若看到兩者之間的關連,就會結合而肯定,不然就會分離而否定。當我們在言語中表達判斷時,我們稱它為「命題」。這點我們必須清楚掌握:概念和判斷存在理智內,詞項和命題則存在語言中。判斷需要運用概念,而命題則需要運用詞項。
【神學入門】第六章:聖經(三)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4 默感的其他方面 默感的神學牽涉到澄清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考慮到默感的神恩與其共同範圍之間的聯繫,以及這種神恩的程度。 - 默感的共同範圍 經常都會說默感的神恩,屬於與宣講和維護天主聖言有關的神恩。默感的共同範圍是基於以色列是預言民族,並有一種與社會和得到啟發的作家之間的互動。 * 無疑地,作家擁有自己的語言、培育(包括文學範疇)、以及他在自己出生及成長的社區的文化。透過作家,一個社區的信仰被豐富起來,並將這信仰說出來和生活出來。
【聖言心語】 四旬期第五主日(甲)
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 11: 1-45 在今天的福音中,拉匝祿代表著所有在天主內經由聖洗聖事,獲得重生、分享天主新生命的人,如同前二週福音中的撒瑪黎雅婦女和胎生瞎子一樣,尤其是指即將在復活節前夕,領受入門聖事的候洗者。聖保祿宗徒說過,藉著洗禮使人死於過去,並在基督內誕生、獲得新的生命。新領洗者就是穿上基督的新人,對於我們已受過洗的基督徒來說,我們可藉此機會重新檢視自己如何活出天父子女的新生命!
【聖言啟航】 死與新生
【聖言啟航】 死與新生 甲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梁展熙 死亡,即使在科技和醫學發達的今天,尚且徘徊於人間揮之不去。在耶穌徐徐步向自己的受難和死亡的旅程之中,即今天的福音選讀,死亡也悄然出現。 〈復生拉匝祿〉,是《若》中耶穌所行的七件超乎常人的大事之一。這些大能之事,大部分中譯本稱其為「神蹟」。但《若》作者在稱呼這些大事時(如12:18),用的其實是sēmeia(拉:signum),即「標記、指示」(sign)。〈復生拉匝祿〉是《若》中耶穌所行的最後的,也是最重大的一件,甚至可算是《若》作者用來注釋耶穌的「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的一段敘述。
【速食哲學8】為甚麼要關注「歸向心象」?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為甚麼要關注「歸向心象」(透過影像返回現實的動作)?好問題。 先來簡短的回顧。我們探討過,理智的運作有三步驟:領悟、判斷和推理。第一個步驟(領悟)包括三個小步驟:理智從影像或心象(phantasm or image)抽取本質,形成概念,然後理智透過影像返回有形的事物。這透過影像返回現實的動作稱為「歸向心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