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美芬修女 天主賜給年青人無限活力、衝勁,常是令人驚歎,有時甚至覺得不可思議。我在堂區過了幾個年頭,踏進了青年階段(當年17歲已界定為青年,比現在的青年階段早得多了)。我與年青的一群開始負責組織堂區的各項大型活動。堂區神父非常重視培養年青人,他對我們非常信任,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創造力及領導才能。憑着神父給予的信心和鼓勵,年青人的熱忱和傻勁,我們竟然完成了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創舉。 為了連繫堂區的教友,活現大家庭的精神,我們籌組了大型的堂區旅行。想不到教友們反應非常熱烈,竟有一百人參加。當時我們樣樣都希望親力親為,最大膽的舉動是自己烹調當日的食物。我們一組四人,前幾天開會訂定了餐單:豉油雞翼及鹵水蛋。出發前的一天,進行集體大採購,跟着清洗、調味、烹煮……,四個半懂廚藝的我們,擠在廚房內,七手八腳,做到汗流滿面,直至通宵達旦,終於大功告成。教友們品嚐時都讚色、香、味全,我們都樂得笑瞇了眼,估不到初試身手,成果不錯,感謝天主!一夜的辛苦睏倦都消失得無蹤無影了。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資訊科技教育的「良心」教育
陳庭鋒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年青人總是「機不離手」,無論是生活百趣;還是天災人禍,眾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拍」。在這個全民導演的文化裡,每個社交平台就好像專屬的新聞台一樣,各自表述著各自的立場與見解。同樣地,網友的留言則頓時變成「公審」,在忽略理性思考,以及對前因後果的理解下,無責任地肆意「評論」。諸如眾多的例子,都提示著我們忽視了對「被評論者」的感受。在法庭,控辯雙方處於平等的關係,每人都有發言及辯解的機會;但在網絡世界,你只得選擇「潛水」,讓網民冷靜過後再悄悄地「浦上水面」。
【速食哲學24】實體和依附體,你和你的個性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會學習兩個概念,同樣,我們會從現實生活中能觀察到的事物開始述說。其實,有兩項可觀之物(即能觀察的事物)可作為本文的開端。 第一件可觀之物:我們不難分辨一件事物和它的特點,或一個人和他的獨特之處。以你自己為例,如果你在人前要介紹自己,你或許會說,你哪年和哪裡出世,哪裡長大,你的父母是誰,你在哪裡讀書……然後你會繼續描述自己:你的年齡,國籍,膚色,才能,抱負等等。這些事實就是你的特徵,但這些事不是你。你不是你的出生日期,你不是你和你朋友之間的關係,你不是你的年齡,你不是你的國籍,你不是你的才能等等。在哲學中,所有描述有關於你而不是你的稱為「依附體」(accidents)。那你是甚麼?我們稱「你」為「實體」(substance)。
【聖言啟航】種子 心田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耶穌講故事的功力,都可算是大師級。祂所講的都不過是有關大自然,或者是生活中的瑣事,但祂卻能以此教導有關天主國的事,並誘導祂的聽眾自己去思考有關的問題。自今天起一連三個主日,禮儀讓我們聆聽耶穌在《瑪》第十三章中所講的比喻。這些比喻,是《瑪》作者用來突顯自己著作的一大主題:耶穌乃世上最有智慧的導師。 耶穌為甚麼要用比喻(parable)來對人宣講呢?的確,至少在三部對觀福音中,耶穌多是用比喻來教導群眾的。而所謂比喻,就是指講者在兩種事物之間作出類比;換言之,由於抽象的概念難以言喻,則在日常生活中可接觸到、可經歷到的事物中找出可比擬之處,並作出類比,以求讓聽眾明白。事實上,希臘語「parabolē」,意思大概就是「comparison」(=類比)。簡言之,比喻的關鍵就在於甲(在某種特質上)「類似」乙。學界一般相信,新約時代猶太傳統用了希臘語「parabolē」一字來翻譯希伯來語「mashal」,後者一字歧義,意思包括:謎語、箴言、諷喻、寓言等。
【神學入門】第八章:教會訓導權(五)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4. 教會訓導權與神學 – 神學的教會本質 神學在教會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要求神學家與教會訓導權保持密切的關係。神學的教會性質,及其與信德的深切聯繫,能解釋到為何神學與教會、及教會中的教會訓導權之間所存在的聯繫。這對神學來說並不是怪誕之事,而是它本質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如果該神學家是一名信友,而他又在教會內實踐信德,他的工作也會經常與教會的信德連結在一起。
【聖言啟航】不成熟中的成熟
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今天的福音選讀,首先令我想到與讀經方法有關一個問題:就聖經中用字的意思而言,我們應該多快就從字面(literal)就跳到寓意(allegorical)、比喻(figurative)甚或靈性層面(spiritual)的意思?當然,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在閱讀聖經的時候,有時字面意思就是靈性上的意思,有時靈性的意思或寓意則以字面意思為基礎,甚或有時字面意思與比喻的意思同時共存。就像今天耶穌在《瑪》中所說的:「你把這些事瞞住了聰明博學之士,卻啟示給小孩子」。希臘語名詞「nēpios」,字面意思是:孩童(infant, babe),卻又可用來比喻「低微、微不足道者」(如見Difusora Bíblica: pequenino、NAB: little one)。那麼,該如何理解呢?
若望福音中的聖多默宗徒(二)
陳繼容 2. 若望福音中「看見」和「相信」兩者之間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無可否認,「相信」是若望福音一個最重要的主題,與相信有關的著名人物有尼苛德摩,撒瑪黎雅婦人等,都是我們熟識的。若望更在其福音中,不只一次記載了門徒們在相信一事上的遲鈍。可是,在眾多令人難以相信的事情中,最令人難以接受的,當然是耶穌將自己比作父這一點。因為這樣一來,耶穌是以天主自居。因此,對若望福音來說,教會的信德所宣認的內容,正是這部福音所記載和所宣示的內容。而多默的信德宣認,在本質上,不但超越其他的宣認,並且實際上,是與第1章第1節「在起初已有聖言」這句話連結着。
【神學入門】第八章:教會訓導(四)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2 教會訓導權的權限 – 主要目標 教會活動的目標只涉及信仰和道德的問題或事情。當涉及在啟示的寶庫時,這些問題都是教會訓導權的直接和主要的對象。《萬民之光》教會教義憲章(Lumen Gentium)教導,教會不能錯誤的範圍,與「天主啟示的寶庫範圍相等、並存」(25)。只有包含在主要對象範圍內的東西,才能被定義為信仰的教條。 * 正式啟示的真理就是受到默啟的見證人的說話(如:只有三位一體的天主,耶穌基督是真天主和真人,等等),而這些說話把真理強加於信友的理解上。其他在啟示中所含的真理能被這正式啟示的真理吸收,但只有在某種的反思後才能被理解(如:天主聖三的向外行動(operations ad extra)是三位共同所有的,耶穌基督有人類的靈魂,瑪利亞能正式被稱為耶穌之母,等等)
【速食哲學23】「存在」與天主何幹?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上一回,我們談論了存有(ens),本質(essentia)和存在(esse, 存有的實現)。今回我們一起發掘存在(esse)和他的特性。 (1)存在(即存有的實現)皆可以在所有現實之物中發現:如果某存有是(或存在),它就有存在(esse)。一樣東西是真實的,如果它有存有的實現。所以我們說存在(esse)是普遍的實現。 (2)存有是包羅所有的實現,展現在事物的完美或特性中。在我面前的人擁有存有的實現,但除此之外它也有其它屬性如重量,顏色,個性等等。所有的完美,若沒有存在(esse)就不能存在或出現在眼前。存有的實現展現在所有單一完美或特性的事物中。 (3) 存在(esse)在所有實現中是最基本的,是眾完美的始源。在所有存有(ens)含有屬性以前,它必須先是(存在)。聖多瑪斯在他的著作關於潛能(De potentia,第7題的第2節回應第19個質詢)中說:「存在是在所有中是最完美的。他稱為「所有實現的實現…和所有完美的完美。」
聖瑪利亞葛萊蒂 活出慈悲與寬恕的女孩
一朵小白花 一名年僅11歲的女孩,竟然做了一件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事——寬恕企圖侵犯她並殺害她的人,因而被聖教會封為聖人,她就是聖瑪利亞葛萊蒂(St. Maria Goretti)。下週四(7月6日)是她的瞻禮,也是提醒我們她事蹟的時候,因為聖人們「英勇地修德行,並忠於天主的恩寵而生活」,他們的聖德是世上信徒的榜樣、模範,能幫助我們明白更多如何去聖化自己的生命。(參閱《天主教教理》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