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do Maria Valli 譯:何紹玲 不讓我陷入試探(Ne Nos Inducas In Tentationem)。沒錯!天主是允許試探的,因為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教宗方濟各最近對天主經(英文版)這兩句,作出以下評論:「這個翻譯不太恰當,法國人已改為『Do not let me fall into temptation……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是世人自己走向試探,並不是天主把我們引向誘惑,然後回頭看看我們如何跌倒,任何為父的一定不會這樣做,做父親的會立即上前扶我們一把」就這樣便帶出一場激烈討論。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55】 工作還有另一層意義?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我們需要工作來賺取生計,這是我們工作最基本的目的。但工作只是為了生存而已?我們知道還有其它意義的。 透過工作,我們陶治我們的感官,我們淨煉我們的情感,我們塑造我們的頭腦 / 理智,我們鞏固我們的意志。
【聖言啟航】「心」刻
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在乙年的四旬期,禮儀讓我們重溫了救恩史的舊約部分。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點,是上主把祂的律法全部告知梅瑟,然後他「下來將上主的一切話和誡命講述給百姓聽,眾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全要奉行!』」(出24:3);可是,後巴比倫時代的以色列人在反思自己民族的歷史時,卻發現自己國家從未遵守西乃盟約中的根本大法之一:安息年。這當中也許牽涉不少原因,但從先知不約而同地批判同胞(尤其皇親商賈)的貪得無厭,欺詐黎民百姓看來,不願意賺少一點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畢竟,要他們眼白白看著田地一年不耕,少賺一年收穫;要釋放所有奴隸,眼白白失去了便宜甚至賤價的勞動力,並且要為新的勞動力提高成本,使利潤下降;這些又豈是主宰社會資源的階層願意付出的呢?
【聖言心語】四旬期第五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12:20~33 四旬期的悔改,邀請我們回到內心,也幫助我們認出這個世界美好但短暫,不是我們最後的家,跟隨基督的步伐,我們一天一天接近,就是回到內心家鄉。 「那愛惜自己生命的,必要喪失生命;在現世憎惡自己生命的,反要保存生命到永生。」這是怎樣的邏輯呢?自己生命喪失不存在了,哪裡會保存生命,而且直到永生呢?原來這句話是承接這樣的話:「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話幫助我們逐漸領悟,除非願意除去陳舊的我意識型態或自我中心,生命不會有更新、向上與回家的機會。
談友誼之美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有誰聽過保羅.賽門(Paul Simon)填詞、與亞特.葛芬柯(Art Garfunkel)合唱的「助你度過難關的大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而不愛上這首歌和它的詞的呢?曲取自浸信會一讚美詩。我特別愛這幾句:當你需要朋友時,我會在你後面護航;我願做你橫跨惡水上的大橋…… 需要 完美的人生全賴有朋友。亞里斯多德曾問自己:沒朋友、誰想活?這哲學家解釋說:「人活着全靠友誼,一個人若沒有朋友,儘管擁有所有其他物品,他也不會願意活下去;友誼不僅是必要的,它更是美麗和值得尊敬的;友愛不需要公平,公平的人也需要友誼」(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速食哲學54】 那尊嚴呢?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談論了我們的獨特性,個別性和個性。科學研究指出一個人的DNA中,99.99%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但.1%是獨一無二,即使孖生的也是如此。(當他們長大時會產生有少許轉變。) 每個人的獨特性包括身為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學中,「Y」染色體的出現或消失取決於這人是男或女。其實,男和女的分別不止於生理,也包括心理和靈性上。這分別對人類的存亡攸關重要。
【聖言啟航】未完的試探
文:梁展熙 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從四旬期走向復活主日的路,彷彿就是死與新生之路。從某意義來說,整個人類歷史從現世邁向末世(=天主國度圓滿臨現的主再來之日),也是整個人類,甚至整個世界的死與新生。在這個禮儀年四旬期的前三個主日,我們分別回顧了上主與祂在新約時代之前與人類立的三次盟約,包括:天上彩虹之盟、子民如星之約,以及西乃「永恆盟約」。整個救恩史的前進,看似美滿無比,期待有如童話故事結尾般的發展:人類「從此開開心心的生活下去」。不過,世事豈能盡如人意…… 這個由天主選民逐漸發展而成的國家,最終國破家亡。皇室絕後(見列下25:7),統治和精英階層被連根拔起,流放巴比倫。情況有多悲傷?今天的答唱詠,就是作者抒發被流放塞外的哀怨之歌:「憶昔淹留巴比倫,河濱默坐泣熙雍。……身作俘囚淪異域,誰能含淚唱鄉歌?……猶憶瑟琳遭難日,夷東蠻子競相呼。……巴比倫人恣劫奪,可憐稚子亦遭殃。誰能一雪斯奇恥,聖澤潤身萬古芳」(吳經熊譯;註:瑟琳=耶路撒冷)。問題是,一個得到上主「永恆盟約」祝福的國度,怎會落得如斯下場?
【聖言心語】四旬期第四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3:14-21 週三晚上主日聖言分享,一教友分享被人從外表判斷的經驗。兒子兩歲時,他帶兒子逛街,兒子受到玩具的吸引堅持要購買,無論如何吵著要買,但他身上忘了帶錢,設法抱他離開,孩子卻不斷掙脫哭鬧,引起一老伯伯懷疑的眼神,又看他蓄鬍子似乎非善類,竟判斷他是誘騙孩子,才讓孩子掙扎吵鬧不休,警告他放人,並報警處理;後來,就連警察也相信老先生的說詞,要他從實招供。最後,他跟兒子說爸爸被當作壞人真是百口莫辯,他兒子這才突然安靜下來並開口說:「他是我爸爸!」結束這尷尬場面。
化解《愛的喜樂》勸諭的疑問 教宗:有關婚姻聖事及聖體聖事不能觸及的教會訓導
文:文祖賢神父 譯:姚子汶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1月29日司法年度開啟之際,接見了教廷聖輪法院全體法官、裁判官和律師。教宗指出,「regula fidei(即:教會對婚姻及在聖體聖事上,不可觸及的教會訓導之忠誠),與教會本身對所有人在婚姻聖事上的心理和宗教進程之迫切關注,兩者之間存有必然的關係。」教宗的講話,集中於良知的培育。 聖父的聲明似乎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疑問(拉丁文dubia,即樞機們上呈給教宗的疑問)——涉及《愛的喜樂》宗座勸諭,第300至305點,特別是註釋第351點。四位樞機指勸諭,似乎意味着那些已離婚但與新伴侶居如兄妹的人【註】,能夠領受聖體聖事。
【速食哲學】 (53) 為何我是我?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為何我是我?」猶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問過自己這條問題。但當時我還不太知道原來這是個哲學問題,一個關於個別性的問題。 為物質性的東西而言,它的個別性這問題並不難解釋。假設在我們前面有兩張一模一樣的桌子。是甚麼令這張桌子有別於那張呢?答案明顯不是因為它們都是桌子,有著同樣的形式這事實(參閱「速食哲學」第28篇)。形式僅僅使它們相似而已,而不是使它們不同或具個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