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菲國修女視聖召為終身「拜苦路」

(天亞社訊)80歲高齡的「聖神婢女傳教會」伊夫琳.包蒂斯塔(Evelyn Bautista)修女,在修道路上多次想過放棄,但每遇到挑戰時,又會為她帶來新的使命。 伊夫琳修女的「第一個十字架」,出現於1966年她剛發初願後一個月,她23歲的弟弟被不明身份的襲擊者殺死。 喪弟之痛讓她多年來受盡煎熬,亦令她深深體會到「做門徒的真正代價」。修女說:「我從磨難中活過來,變得更堅定去追隨天主的召叫。」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朝聖者手記】與别人作比較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自我們出生以後,我們經常聽到人討論:「某某人最漂亮、或最聰明,或不及他兄弟、姊妹、同學、同伴完美。」我們大多是在家中、在學校接受教育,有些更會到别的社區受教育,只因為不希望别人把我們比下去。 當我還是一名年輕司鐸時,每逢到「反省時間」,我都喜歡和青年學生重覆引用《願望之物》(Desiderata)的詩句,跟着和他們一起討論:「别把自己與别人作比較。」究竟和人比較是正面的性格特質還是負面的性格特質呢?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復活期第五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15:1-8 今天的福音談到了:我們跟耶穌的關係好似一棵樹和它的枝幹。也許我們當中有人從沒看過葡萄樹(雖然我們可能對於葡萄酒非常精通!)可是耶穌到底是拿葡萄樹說甚麼啊?那是一種巴勒斯坦極其常見的植物,也可以想想我們熟悉的任何能結果實的樹,耶穌的訊息就很清楚了。在舊約聖經裡,我們可以看到葡萄樹的蹤影。耶穌用它作為天國的象徵,誰屬於天國,就是葡萄樹的一部分。葡萄的果實也可以視為慶祝感恩祭典,代表按照耶穌的眼光過生活,這樣的生活充滿了無條件的愛。耶穌向我們解說,我們跟他的關係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而且必須是這樣的。他把自己比做一棵樹,基本上是指樹幹,栽培樹的人,給樹生命的,是天父,耶穌的門徒就是樹枝。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幹與枝之間 果子的來與去

文: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五主日 在復活期的首三個主日,禮儀讓我們與耶穌的門徒們一同經歷祂復活的那一天(以及翌週的同一天)所發生的事。禮儀要讓我們再一次經歷他們的驚諤,甚至他們的懷疑,去了解箇中的原由,從而堅定我們的信德。及至復活期的後半部分,禮儀中的福音選讀,則嘗試闡述基督與祂的門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在上主日中,禮儀提供的圖像之一,是牧人和半群;但同時,《若》中耶穌所提出的牧人身份,卻超越了世間的牧人的層次太多了。耶穌並不是靠出賣羊毛,羊奶,甚至羊肉維生的牧人;相反,祂的被交付(在希臘語中與出賣相同)和犧牲讓羊群得到生命。至於今明兩個主日,禮儀則集中闡述另一個由《若》中耶穌所提出的另一圖像,葡萄的樹與枝。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61)為甚麼道德不能由我而定?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談論過,當我們受到不公義或不公平之苦時,這引發我們思考所承受的惡和被剝奪了的善。我們因而思考倫理和道德。當我們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時,在工作中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時,我們的名聲或榮譽被他人玷污時,他人在情感上或生理上傷害我們時,他人羞辱我們時,我們抗議和作出申冤。我們稱這些情況為「不公義」、「不公平」、「過分的」、「不道德」。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祈禱是獲得救恩的樞紐

文:FATHER ED BROOM, OMV 譯:何紹玲 聖奧斯定說過:「善禱者,善生;善生者,善終;能善終,一切皆善。」聖亞豐索對這原則也強調他的見解:「祈禱的人一定得救;不祈禱的人一定喪亡受罰;少祈禱的人會把自己的救恩置於危險中。」聖亞豐索宣稱世上沒有所謂强人或弱者,只有那些懂得祈禱與不懂得祈禱的,換句話說,只有禱告才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給我們力量。 就讓我提供十項勵志的字彙,幫助大家在祈禱中成長,一起努力去找通往天堂的道路吧!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善牧 為羊捨己

文: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四主日 在上週的讀經一中,我們聽過了伯多祿在治好天生跛子,並對他說:「銀子和金子,我沒有;但把我所有的給你:因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你起來行走罷!」(宗3:6)之後,他對周圍驚奇不已的群眾所說的一篇講道。《宗》尚來不及告訴讀者這些群眾的反應,宗徒們卻已要面對另一難題。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復活期第四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若望福音10:11-18 今天是善牧主日。每一個禮儀年度循環到復活節後的第四個主日,福音都會出自若望福音第十章,耶穌在這一章裡稱自己為善牧。首先,在今天的讀經裡,耶穌強調在他生命中自我犧牲的元素。他先對照兩種人,一種是擁有羊群的善牧,另一種只是受雇來看守羊群的人。受雇的人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福祉,如果看到狼來了,他會逃走,留下驚慌失措的羊被狼攻擊。也許他比照的是他自己與他族人中意在圖利的宗教領袖,這些人只從事被請託的事情,但對於自己應負責照顧的人,不願意主動承諾更多責任。其次,善牧認識他的羊,他的羊也認識他。他們之間充滿愛與親密雙向的連結。善牧和羊之間的愛被比作耶穌和天父間深刻的雙向關係。我們再一次強調,傭工或只對自身利益有興趣的領袖是不會與他們所負責的對象間有如此深刻的關係!第三,善牧深切期待更多其他的羊可以認同他。最終的目標是全世界可以在天主內合而為一。這是我們必須學習接受的事實,即使理解不易且接受起來更難。不論我們多麼緊切的跟隨牧者的腳步,事實上,往往我們跟隨的愈近,越可能被拒絕或攻擊。更讓人感到悲哀的是,許多宣稱基督為主的人,雖然很多都是非常好又真誠的人,卻往往無法團結,甚至嚴重的分裂。因此,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所有人跟隨一個牧者、團結合一的需要。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60)我們幾可談論善和惡嗎?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較早前,我們談論過自由的意義(參閱《速食哲學》第47、48篇), 它是「紮根於理性和意志的能力,它使人能行動或不行動,能做這事或做那事,如此能採取自主的行動。藉著自由意志,每個人支配自己。」(《天主教教理》第1731條)。自由使我們成為自身行為的主人,使我們對自身的行為負上責任。負責任這概念引領我們對我們行為的倫理道德進行討論。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我﹑羅馬﹑「大學會議」(UNIV 2018)

我在2015年的夏天從英國回澳門放暑假,8月尾某天望完平日彌撒後,偶然地認識主業團的一位成員的。介紹主業團給我認識的成員很熱情,當年我升大三不是回英國,而是去日本東京交換一年。於是該澳門主業團成員就介紹我給東京方面的主業團認識。其實在那之前,我在英國讀大一跟大二時都因為懶惰,而基本上沒有去望主日彌撒,每年暑假都在回澳門後辦告解,然後回英時又故態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