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從十一世紀開始,不斷傳出教會解體的謠言。很多人信以為真。封建思想控制着基督信徒並蔓延至整個教會。若它不服從國王或封建領主,就會崩潰。國王、諸侯及俗世權勢,每一方都想在神聖事務上分一杯羹。上至主教的任務及任命,下至聖堂、祭台、敬禮和禮儀曆等,都由權勢所決定。教會及神職人員只是權勢的另一種工具。改革派要求政教分離,並結束教會臣服權勢的局面,為的是爭取教會的自由。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三主日(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路加福音3:10-18 這主日延續主日福音的腳步反省如何「預備上主的道路」。上主日提出兩個的問題幫助我們思考:當我們得知有小嬰兒即將在兩星期後誕生,你會為這新生兒的家庭準備甚麼呢?若親朋好友在兩周內喬遷新居,你又會準備甚麼呢?迎接聖誕佳節的來臨就好比我們面對和期待即將到來的嶄新事物。
【聖言啟航】主內喜樂 知足分享
文:梁展熙 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在上週我們提到,禮儀藉洗者若翰告訴我們,上主為了完成祂的救恩工程,不惜進入人類歷史。這思想聽來抽象,但禮儀今天不單延續這點思想,更將之化作具體。此外,今天的聖經選讀也給了我們提議,包括了心理層面和具體行動,來配合上主救恩史的成全。
【速食神學】(12) 所有宗徒的地位是一樣的嗎?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耶穌親自揀選了十二個人作為宗徒,他們的名字列在對觀福音(瑪10:2-4;谷3:16-19;和路6:14-16)和在宗徒大事錄(1:13,撇除了猶達斯依斯加略)中。聖瑪竇寫道:「這是十二宗徒的名字:第一個是稱為伯多祿的西滿」(10:2)。「西滿伯多祿」在瑪竇、馬爾谷、路加和宗徒大事錄中的宗徒名單中名列首位,但瑪竇強調了這個事實:伯多祿是第一個——primus Simon。
為共融服務的聖事:聖秩(四)
文:陳繼容 七、聖秩聖事的效果 和聖洗及堅振聖事亠樣,聖秩聖事也給予一個永不磨滅的神印。所以聖秩聖事也是一次而永久授予的,不可重複授予,亦不能暫時授予。這聖事所賦予特殊的聖神恩寵,是使領受聖秩者肖似基督司祭、導師和牧者,領受聖秩者成為基督的僕人。 主教授秩禮中的經文:「洞察人心的大父,求祢使這位蒙祢選立為主教的僕人,妥善牧養祢的神聖羊群,在祢前執行大司祭的職務,無可指責,日夜不懈地事奉祢;願他時常邀得祢的仁慈垂顧,並奉獻祢聖教會的禮品;願他藉聖神的德能享有大司祭的職權,按照祢的命令,赦免罪過;按照祢的旨意,分配職務;按照祢賦予宗徒們的權柄,解除各種束縛;使他以溫良和純潔的心悅樂祢,藉祢的聖子耶穌基督向祢獻上馨香之祭……」。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二主日(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路加福音3:1-6 在這個主日的福音中,出現了許多我們不熟悉的人名和地名。路加福音的作者使用這些人名和地名,說明了洗者若翰與耶穌基督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敘述這些平時在聖經中不常見的人名和地名,我們更認識到耶穌不只是天主,更是完完全全的人,曾經真實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若翰認出耶穌是默西亞,並確定耶穌在約旦河受洗也絕非憑空捏造的神話。
【聖言啟航】沒入救恩史之中 活出聖洗禮的愛
文:梁展熙 丙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在上主日的讀經中,基督描繪出此世的歷史洪流走到終點時會發生的景象:「那時,〔人〕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威能及莫大光榮乘雲降來」(路21:27)。這也就是救恩史走到圓滿的一刻。而在今明兩個主日,禮儀將會讓我們(再一次)認識把救恩史帶向高峰的耶穌基督的先驅:洗者若翰,藉以使我們明白,天主如何利用願意與祂合作的人,來促成祂拯救人的救恩歷史的逐步成全。 值得留意的是,今天福音選讀的開首,乍聽之下枯燥乏味、與今天的我們毫不相干的一句話:「凱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般雀比拉多做猶太總督……」。一方面,《路》是在為讀者解釋當時猶大地區的政權背景:四侯分治(Herodian Tetrarchy)。在大黑落德死後,羅馬帝國把大黑落德王國的一些異邦土地(如:十城區)等歸入羅馬帝國直轄管治後,把其餘的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以及他的姊姊。也許由於他姊姊的封地相對細小,所以《路》未有提及。另一方面,《路》也簡介了當時的宗教背景:「亞納和蓋法擔任大司職」。《路》花了這些功夫,就是為讀者提供救恩史展開的時空(=歷史)框架。正正是在歷史洪流的這一波之中,「在荒野中有天主的話,傳給匝加利亞的兒子若翰」。換言之,天主拯救世界,並不只會留在祂高高在上的永恆之中,靠咒語或魔法站得遠遠的出手;相反,祂不會害怕弄濕自己,親自把手伸入水中,把快要溺斃的我們用力提起來。 的確,人是歷史的產物。即使人的創造力再豐富,人的思想也只能取材自曾經看過、聽過、經驗過的一切,就算是宗教思想、靈性反思也不例外。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備受異族大國的蹂躪,尤以兩次滅國充軍流放為甚。一方面,大部分人只有在國破家亡、生離死別之際,才會意識到自己有需要被拯救;只有在明白到歷史巨輪的背後,或一切已成定局之時,最終自己也有難辭其咎,有份造成如此局面的時候,人才會意識到需要得到救贖。粗略來說,這也成了以色列民(舊約)神學思想發展的主線。他們從離鄉別井、流亡異地的現況下,既想從中得到解救,更反思到人生在世又何嘗不是相近的情形。因此,在《舊約》中,以色列民逐漸以充軍流徙,來象徵整個人類經驗中需要得到拯救的實況。 讀經一的背景,正是以色列民這沉重的歷史框架。耶路撒冷子民流徙塞外多年,她盼望著她的子女。日復日,年復年,可惜終究不見身影。現在,《巴》卻對她呼籲說:「耶路撒冷,快站起來……請看,你的子女,奉至聖者的命,從西至東,齊集一起,興高采烈……敵人曾押解他們,步行著離開了妳;如今天主把他們帶回給妳」。大自然的挑戰也不能阻礙天主的拯救:「天主已發施號令,把所有高山和年代久遠的懸崖剷平,將一切山谷填成平地……連森林和各種香榼都照天主的命令,庇蔭著以色列」。這不單是《巴》描繪著以色列子民從流徙塞外的生活中得到天主拯救的情景,更透露出整個天主子民對救恩的渴望。 既然救恩史是在歷史中發生,而這歷史也即是人類的歷史,那麼人的參與和配合也是理所當然。今明兩個主日,禮儀讓我們認識一個主動配合上主救恩工程的佼佼者:洗者若翰。他的任務,就是為要建立天主子民的基督,準備預選成員。這準備,就是若翰所施的洗禮。《路》說,這是「悔改的洗禮,為得罪赦」。誠如保祿宗徒在《斐》中所提及,既然使我們結義德之果的是基督,那麼為過去所做的錯事懊悔求赦,是再自然不過的。不過,我認為,禮儀和《路》都指出,洗禮的另一重意義。 《路》旁述在提及「悔改的洗禮,為得罪赦」之後,馬上援引《依》的一段話。這段話不單呼應讀經一(即《巴》),更喚起了整個以色列民族對天主救恩的神學思想。此外,若翰選擇施洗的地方,是約但河,是以民出谷後跨入上主所許諾的土地的門檻,是他們正式成為在上主的土地上生活的天主子民的一刻。換言之,洗禮不單為所有受洗的人打開救恩之門,也使他們成為一個民族,一個社群——天主子民。因此,保祿除了提到我們要結義德之果外,他也祝禱,以求基督徒的「愛德不斷增長」。 對永生彼岸的㝷求,並不等於要輕忽對現世的關懷。上主也在人類此世歷史中成全祂的救恩計劃的,在此世中自己和別人的需要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禮儀藉今天的讀經,尤其是福音中的洗者若翰,呼籲我們與他一樣,成為走在上主之前的先驅。在主耶穌來到我們身邊的人之前,準備好他們。禮儀也透過保祿的說話提醒我們,我們在教會內的工作的同時,不要因為任務繁雜而失去愛德,反而要時時警覺,以期在上主的福佑下,「愛德不斷增長」。
【速食神學】(11) 耶穌有繼任計劃嗎?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許多人視耶穌基督為一位傑出的人物,他們甚至接受祂的天主性。但為他們而言,耶穌是遠古時代的名人,和現今世代並無瓜葛。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耶穌有確保祂的使命會延續下去嗎? 對觀福音(瑪竇,馬爾谷和路加)告訴我們耶穌從祂的跟隨者(門徒)中親自揀選了十二個人,並賦予他們特殊的使命(作為宗徒):「耶穌將他的十二門徒叫來,授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可以驅逐邪魔,醫治各種病症,各種疾苦」(瑪10:1);「隨後,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他們便來到他面前。他就選定了十二人,為同他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且具有驅魔的權柄」(谷3:13-15);「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徹夜向天主祈禱。天一亮,他把門徒叫來,由他們中揀選了十二人,並稱他們為宗徒」(路6:12-13)。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十八章:中世紀異端的曙光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在公元一千年以前,教會已成為一個在經濟及政治上舉足輕重的組織,有能力去統一其教義,把禮儀一致化以及執行紀律和建立一系列的法紀。雖然曾遇到很多困難,同時亦要適應一個拉丁和日耳曼的不同社會環境,但這一切(一致化)都是逐步地進行。異端和爭論永遠都在虎視耽耽。沒有人願意看到異端、指責、分立,甚至更認為應該連根拔起的,因為在那年代並沒有所謂的預防方法。在第五、第六世紀,異端在教會中並沒有很大的迴響或留下烙印;但日後卻變得複雜了。
【天主說話=神聖的干預=先知神恩】真正的神聖的干預
文:區成賢神父 譯:張雅儀修女 從天主教會歷史的開始,耶穌已證明「我們」的教會的確是祂的教會。任何與耶穌和祂的福音訓導有偏離的就是異端。我們新約聖經的重要部份是迫害基督徒的掃祿歸化成為宗徒保祿。這是耶穌親自進行的而不是依賴祂剛建立的宗徒而來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