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每年的十一月,對現今聖經學界來說,是特別的月份。在美國感恩節前的週末至該週二,來自世界各地的聖經學者會匯集在美國其中一個大城市,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人也有幸,由於所呈交的論文(article)獲得接納,且旅費蒙澳門教區紅衣會資助,因而能夠參與這次聖經學界的盛會。 這一年一度的聖經學界盛事,由源自美國的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暫譯:聖經著作學會)主辦,每年選定日期和城市,統籌這年度大型研討會。有多大型呢?就以今年而言,研討會場次(session)超過一千二百,發言人數大約四千六百人。主題遍及聖經中各書卷、聖經詮釋、聖經與各神學科目(如教義、倫理等)之關係、聖經歷史背景、聖經考古、聖經與經外文獻之關係、聖經與現代文化,以及與其他宗教經典的對話等等。場地方面,包括當地的海因斯會議中心,以及當地其餘六所國際連鎖大酒店的所有會議展覽場地。 此外,大會也舉辦了聖經學界出版商展覽,以推廣新書,並向與會學者提供相當優惠的折扣。參展出版社超過一百五十個,當中包括由本篤會美國聖若翰隱修院所創辦的Liturgical press、羅馬宗座聖經學院暨羅馬宗座額筆者略大學出版社、美國瑪利諾修會的Orbis Books、保祿大家庭的Paulist Press,以及筆者正在深造的魯汶為基地的Peeters〔按:荷蘭/佛蘭德語〕、美國聖母大學出版社、美國天主教大學出版社等。當然也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等,以及包括來自德國的其他出版社。 在眾多的系列研討會中,筆者主要參與以色列先知著作和聖經字典編纂(biblical lexicography),筆者也會在其中發表論文在前者中發表。此外,筆者也參加了一些個別的場次,希望會得到出乎意料的靈感和啟發。 按大會安排,筆者的文章的發表時間在會議第一天下午,在「以色列先知著作」系列的第一場。同場的另外三位學者分別從文化創傷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以及集體身份認同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哈巴谷》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隱含的,以色列民如何面對國破家亡的敗局,又如何從中重新振作起來。 至於筆者自己,則從字義分析的角度出發,集中討論依57:18一節的文字問題,指出目前的理解所帶出的與上文下理的不合之處,藉重新建構句中兩希伯來動詞字根「n-ḥ-m」(慣解:安慰)和「sh-l-m」(慣解:報還)的意思為「內在平靜」和「平衡」,來解決這一節的理解及脈絡問題。在提問方面,有與會者確實指出了筆者文中方法論未盡完善之處,也有提議把主題擴展到依四十至六十六章,以求對該主題有更完整的理解。慶幸的是,本場的主持學者認同筆者願意面對聖經字義重構這類技術性較高的主題。 這系列的其他場次也有不少亮點。面對學界未能就《約納先知書》的文體下定論的問題,有學者就提議參考古非洲民間口傳寓言,以作為該書的文體基調,因為古時北非與聖地同屬閃系語區,有共享文體的可能。 至於討論到另一篇有關先知書中的詩歌文體的論文時,論者就指出,聖經的先知著作中嵌有詩歌,當中時有因文法問題等的不一致性。但這是不一致性不一定是抄經員的出錯,更有可能是作者(或編者)的原意,以求藉此表達出文中所表述的、或當時當地以色列民那破裂失陷的世界觀。而當中意義上的不明確(ambiguity),就是抗拒著任何的解讀,而是希望讀者去經歷文中的體驗。這一點筆者認為相當重要,因為今天各語言的譯本,為了讓閱讀變得容易和順暢,而有意無意的把這些原文的窘境馴化。這既讓讀者方便,卻又難免讓讀者錯過了一些得著。世事,果然針無兩頭利,有得必有失。 其次,有學者指在,在耶肋米亞先知書中,先知至少兩度,引用上主曾說過的話與上主對質(4:10; 32:25)。不過,後來上主總會回應這些質問(4:18; 32:36-37)。由此,他得出反思,認為一個人 — 尤其在面對人生窘境時 — 與上主爭辯,其實也可能是活出他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被質問都好,上主總是願意回答人,願意與人對話。 還有學者嘗試找出依14:12的「朝霞的兒子、晨星」所指何物。學界暫時的共識,只能確定這裏所指的是古近東地區的某個神話人物。然而,透過考證不同的希伯來語字典,以及查遍古近東的其他古代文獻,學者有力地提出,這號人物很可能是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祇「馬爾社克」(Marduk)。 總體來說,出席這次會議讓筆者獲益良多。除了有機會在世界性的學術場合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交流,並聽到其他出乎意料之外的意念。更重要的是,儘管過了二千年歲月,聖經的豐富仍在啟迪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繼續以聖經為明燈,回望過去、透視現在、展望未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四)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3 倫理神學 倫理神學的先例,能在十三、十四、十五世紀時,為聽告解司鐸撰寫的指南中找到。在十六世紀時,倫理神學是一門相對自主的學科,當時聽告解司鐸指南被完善和擴展成一部完整的書,並包含涉及整體的道德信理和涉及案件的其他部份。 * 這些專論的發展,是為了解決修和聖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逐漸顯示信理與倫理之間分離的弊端:倫理有可能成為人類最後與天主專論分離的危險,和聖事的專論與基督學分離的危險。倫理的神學性特徵有被淡化的危險,因為它減少到一些來自命令性規則的行為,並在耶穌基督內與天主的溝通分隔開來。 現今,倫理的專論致力不把他們的教導,從信理根源中分離出來,並顯示出基督宗教生命不只表現為對抗邪惡的抗爭,而是透過天主的恩寵,來努力實現基督徒的一切德行。
【速食哲學41】人和動物大不同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我們剛剛在上一周談論了植物受到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除了對光(向光性反應)和地心吸力(向地性)的反應外,一些植物因外界的觸摸/接觸也會有所反應。這稱為「向觸性」。 關於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我們會發現在所有擁有生命的存有當中,蘊藏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一種就是探測或接收刺激的能力和潛能,另一種就是進行反應的能力和潛能;一個是「輸入」功能(知覺),另一個是「輸出」功能(反應)。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方面的特徵如何在動物和人身上彰顯出來。
【朝聖者手記】「今天」的獨特意義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聖詠集的詩人邀請我們:今天該聽從祂(天主)的聲音,不要再心頑!(聖詠集95:7-8)。是今天,不是昨天,不是明天!今天別再因心頑而不聽從祂的聲音,就是說:不去行善或去作惡-存有私心、嫉妒或不饒人。這些能令我們心頑! 今天我們要聽從天主的聲音,因為今天「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聖詠集118:24)。今天是天主給我們的時刻(參照:天主教教理2659),不是昨天:塞萬提斯的《來自曼查的騎士吉訶德大人》小說中寫着:「在去年的鳥巢,今年再沒有鳥」(Cervantes, Don Quixote de la Mancha)。納匝肋的先知也說過:「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34)。 若從信德的角度去看「今天」,聖經的解釋是天主視察我們的那天(路加福音12:54)。在舊約中,「今天」是一個祝福的時日、聽從天主的時日、救恩的時日。相反地,若我們變得心頑,「今天」便會變成:詛咒的時日、抗命的時日及喪亡的時日。聽說「今天」這詞在新約曾被用40次之多,半數出現在《路加福音》。匝加利亞聖詩中的讚美歌提到,我們向天主禱告:「一生一世在他面前,以聖善和正義事奉他」(路加福音1:75)。耶穌「今天」誕生了(路加福音2:11);耶穌在會堂裏說:「……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加福音4:21)。耶穌也曾說:「天主的國臨近了」(馬爾谷福音1:1-15),臨近意思是「現在」、今天。耶穌「今天」遇上罪人匝凱:「匝凱,你快下來(野桑樹)!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路加福音19:5)。耶穌門徒中有一個想跟隨衪,但要遲一點,不是當天,因他要先去埋葬他的父親。耶穌對他說:「你跟隨我罷!」不是明天、是今天;不是遲一點、是現在!(瑪竇福音8:21-22)。在十字架上,耶穌對和他一起釘十字架的右盗說:「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裏」(路加福音23:43)。
「馬槽製作分享會」 啟動「婚委會週年紀念」系列活動
(本報訊)為紀念澳門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成立一週年,該會(婚委會)特別於12月份進行系列式的週年紀念慶祝活動,並以「救世真主將降臨,家家恭迎主誕生!」為主旨,藉以推動教友在家中設置馬槽,恭迎「喜樂之源」的耶穌降生,接受衪給家庭的祝福」。 該系列活動分為三個部份,於12月2日舉行「一家一馬槽」製作分享會,指導特式馬槽的製作方法及介紹製作馬槽的不同物料;隨後即舉行『「一家一馬槽」普天同慶大行動』,參加者在家放置馬槽及拍照後,並將相片發送到婚委會,婚委會將會把相片於Facebook發佈分享。最後將於12月30日聖家節舉行週年紀念感恩祭,並邀請到李斌生主教主祭。婚委會現誠邀各位教友踴躍參與,活動詳情如下:如欲報名及查詢,可聯絡婚委會何小姐(28921139或66635317 )。
教理圖解 – 信經 (二)
天主的啟示(十一)
VENI DOMINE – Music by Aurelio Porfiri
Liturgical Mass Sheet
【首年舉辦「生命禮讚」 盼以話劇見證引共鳴】婚委會主任:盼以生命燃亮生命
(本報訊)天主教澳門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下稱婚委會)於去年五月成立,期間舉辦多場培育講座及各項服務。今年更將推行首屆「生命禮讚」活動,望以透過輕鬆與互動的手法,傳遞婚委會的使命與核心訊息。 婚委會辦事處主任鄭桂好女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在今年二月討論年度活動時,希望能舉辦一個能涵蓋婚姻、家庭、生命的活動:「因為我們的使命,就是有關這三方面,期間發現基本上在不同的家庭中,都會面對着不同類型的狀況與挑戰……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天主給我們的恩寵,讓我們會有一份力量,因此我們便想起這些話題,構思了『生命禮讚』這活動。」
教宗主持首屆世界窮人日彌撒:伸出援手為窮人提供具體的幫助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11月19日常年期第卅三主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第一屆世界窮人日彌撒,透過主日福音中「塔冷通的比喻」指出人的可惡在於「不行善」。當天,大約4000位需要幫助的窮人,在義工們的陪伴下參加了這台特殊的彌撒。他們不僅來自羅馬及拉齊奧大區,也來自其它國家的教區。彌撒結束後,其中1500人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與教宗方濟各共進午餐。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我們所面臨的危險就是「像那位可惡的僕人那樣行事」,因為「不作任何惡事並不夠」(參閱:瑪廿五26)。「天主不是一個檢票員,檢查乘客是否買票」,而是「一位尋找子女的父親,把自己的財產託付給他們」。那些另外賺了「塔冷通」的人「擁有和天主一樣的邏輯」,他們「為愛而冒險,為他人而投下自己的性命,不接受一成不變的狀況」。只有一件事可以忽略,那就是自己的利益。教宗強調,這是「唯一正當的疏忽」。
教宗方濟各首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而要用行動。」
1. 「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以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壹三 18)。若望宗徒用這些話發出請求,絕對沒有基督徒會對此 視若無睹。這條誡命,由「耶穌鍾愛的門徒」將之流傳至今,把我們經常 掛在嘴上的空談,和我們受召用來自我度量的具體行動,互為對比,其重 要性,因而愈發明顯。愛沒有藉口。想要如同耶穌那樣去愛的人,必須要 以祂為榜樣,尤其要向祂學習愛窮人。除此之外,天主之子愛的方式,眾 所周知,若望更是將之清楚說明,主要奠立於兩座基石:天主先愛了我們 (若1:4, 10, 19),並完全奉獻自己,甚至捨棄祂自己的生命。(若1:3, 16) 如此的深情大愛,我們不能無以為報。即使是無條件地給予,不求任何回 報,這份愛卻點燃人的心,使人只要經歷過它,儘管自己有諸多不足和罪 惡,終究會以愛回報。我們只有盡可能地全然迎接天主賜予的恩寵、讓祂 慈悲的愛進入我們心中,使我們的意志和我們的情感受到鼓舞,去愛天主 和愛近人。唯有如此,那份自天主聖三當中所湧流出來的慈悲,才能啟動 我們的生命,並對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施行憐憫和慈悲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