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泉蒙席 著 聖人的日課經書 聖人的日課經書去了哪裡? 高馬竇神父(Pe. Mateus de Couros, S.J.)在1626年10月5日寫信給羅馬總會長時說過,這本經書很長時間由一位教友收藏,後來他送給了日本傳教區的神長。有傳聞1596年及1598年期間,這本經書帶來數宗治病奇蹟。 1614年,耶穌會傳教士被逐出日本的時候把那本經書也帶來了澳門。羅馬方面曾要求把該書送到那裡去。但其時的耶穌會視察員馬嘉比神父(Pe. Gabriel de Matos, S.J.)(註1)及修士於1622年9月6日回覆助理總會長時說,因為荷蘭人攻打澳門關係,未能把經書送回。
Author: admin
我們怎樣知道我們是正確地解讀聖經
細閱天主給我們的信(1) 文祖賢 著 吳志濠 譯 我們先前探討過默想的需要性,我們不視它為一個我們跟天主對話的時刻,而是讓天主向我們說話。 所有基督徒都同意天主透過聖經跟我們說話。金口聖若望形容聖經為 「天主給人類的信。」所以,除了花時間祈禱,我們需要抽出一些時間(1-2分鐘已經足夠)來閱讀此信。已經培養了每天閱讀聖言習慣的人總會發現新的信息蘊在其中,並為每天帶來信息。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我是一個回教徒(7) Tamer Nashef 大學的成立 中世紀曾被冠以「黑暗時代」,但因為歐洲大學的成立,這稱號也便足以被推翻。歐洲最初的大學是設於博洛尼亞(1088),巴黎(1090)和牛津(1096)。接着便是不同的大學接連不斷地冒出來,尤其在蒙彼利埃、薩拉曼卡和劍橋這些歐洲城市。而某些大學是因他們授的某課程而聞名:薩勒諾大學的醫學研究、巴黎的神學和邏輯學、博洛尼亞的法系和教會法(伊爾內留斯和他學生格拉蒂安也曾在此授課)、牛津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等等。 還有一個令這些學府備受關注的因素,就是他們喜歡在課程中,纳入自然科學和新發現的古希臘文本和古阿拉伯文本,尤其出自亞里斯多德、Ibn al-Haytham、歐幾里得、托勒密等等多人的手筆。
離婚再婚者沒有受絕罰,他們仍屬於教會
教宗公開接見 (綜合梵蒂岡電台及本報訊)教宗方濟各8月5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這是繼7月份暫停之後的第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踴躍參加了這項活動,其中包括從澳門而來的嚶鳴合唱團,他們當場為教宗演唱了《天主經》。教宗在問候來自不同國家的信友們時,亦提到了嚶鳴合唱團。
救恩史 -- 耶穌時代(二十)
光明五端:耶穌建立聖體聖事、彌撒聖祭以及聖秩聖事(基督:司祭與祭品)
主日福音 --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恭讀聖若望福音 6:51-5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
Tu es sacerdos – Music by Aurelio Porfiri
Liturgical Mass Sheet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我是一個回教徒(6) Tamer Nashef 天主教人仕都認為宇宙的存在是理性和有宗旨的,而人是有理智的受造物,能洞悉大自然的操作,正因如此,便鼓勵了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科學上來個大改革。 更值一提的是宇宙機械式的運作,似乎沒有餘地讓奇跡發生,可是,有些偏激的想法卻覺得天主教充斥着迷信和神話、完全脫離現實。有天主教哲學家認為奇跡並沒有規範或會經常發生,也和固定自然規律脫節。在有規律和秩序的情況下,奇跡確實會發生的。就以巴斯的阿德拉特為例,他說:「我們必須傾聽有極限的人類知識,否則不應去求助天主」(87)。有關翻譯聖言,聖維克托的安德魯爭辯說:「當要陳述的聖言,再找不到自然的解釋時,那時我們才可向奇跡求援」(Huff,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in the Three Religions of the Book” 189)。
「若不翻開聖經 不說天主沉默不語」
默禱和默想(4) 文祖賢 著 吳志濠 譯 我剛坐在電腦前準備撰寫這篇文章時,網站Catholic-Links上載了一幅圖片,並寫著「若不翻開聖經 不說天主沉默不語」。這正是我想寫的題目。這些事不是巧合,而是天主的安排。 正確的是,上主時常跟我們說話, 但如聽收音機一樣,我們要先『搜台』才能接觸天主。《天主教教理簡編》(558條) 說明四種以上的方式:1. 天主聖言;2. 教會的禮儀;3. 超性的德行和;4. 每天的各種情況──因為在當中可與天主相遇。
聖堂導賞員培訓課程畢業感言
鄭心濤 轉眼間,七週的時光匆匆流逝,我們也剛剛完成了那緊張又充實的實習考試。而今天過後,我們將離開這難得一進的主教公署,離開這不一様的宗教氛圍。 回想報讀本課程之初,目的只為了對教堂歷史、其中的宗教藝術有一些基礎的了解。沒想到課程內容會如此深入廣泛,使我們得益良多。如林教授他從宏觀的角度,帶我們走進澳門歷史,系統的講解各重要年份的歷史意義。劉修女則對教會的標誌有清楚解釋,如常見的魚所代表的神學意義,原來十字架也可以有如此多的不同形態。李太則指出導賞也可以分為很多層次如導看,導賞及導向祈禱。而楊神父則為我們釐清彌撒背後的真實意義、使我對聖體聖事等宗教禮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鐘神父則一一為我們詳談耶穌對教會的期望,天主教會所受的迫害和分裂。鄧女士更不辭勞苦頂著大太陽,帶我們一個個教堂去跑,一個個教堂為我們解釋其中的意義。 你們,使我們與這些百年建築有了靈性上的觸動,現在每當我走進教堂,那种感覺與七週前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這一切都是老師們的辛勞所帶給我們的,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神長、多謝! 【註】「澳門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為一非牟利性質之宗教團體,透過朝聖活動,讓大眾認識天主教會的歷史,文化,及文物等的知識。如蒙支持朝聖服務協會可電郵至:p_service_2007@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