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27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泛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強調恭敬天主的真正禮儀,總是透過愛近人來實現:「為恭敬天主而非自我崇拜,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内心的匱乏和需要憐憫,要與窮人交往,謹記唯有在我們感到内心匱乏時,天主的救恩才施展作為。」
Author: admin
教宗接見聖母忠僕會會士 「在變換的時代中做希望的播種人」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週五(10月25日)接見了出席聖母忠僕會(Ordine dei Servi di Maria)修會大會的會士們,鼓勵他們效法聖母瑪利亞,為教會和衆人服務;藉著祈禱,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成為懷有希望的僕人;培養對話、共融和友愛的精神,在成聖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援助苦難教會組織報告 「在全球20多個國家中基督徒遭受迫害」
(梵蒂岡新聞網訊)援助苦難教會組織上週四(10月24日)在羅馬提交年度報告,表示針對基督徒的系統性暴力事件在非洲和南亞地區明顯惡化。巴基斯坦卡拉奇總主教庫茨(Joseph Coutts)樞機在介紹年度報告時說:「我們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狀態之中,因為我們不知道在何地及何時將會發生另一次攻擊事件。」
教宗籲請伊拉克人民走對話與修和的道路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三(10月30日)在公開接見活動後,對伊拉克發出呼籲。該國人民自10月初舉行示威遊行活動,抗議政府腐敗和高失業率。抗議引發的衝突導致多人傷亡,在首都巴格達和南部的城市有超過250名示威者喪生。
週三公開接見 教宗:聖神解開我們心靈的枷鎖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三(10月30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和息拉來到馬其頓傳教的事跡為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宗16:9-34)。教宗強調,「聖神是教會傳教使命的主角,祂引領福傳者的行程,為他們指明應走的道路」。
一神宗教贊同姑息治療,反對安樂死和協助自殺
(梵蒂岡新聞網訊)30位亞巴郎一神宗教(Abrahamic monotheistic religions)的代表週一(28日)在梵蒂岡簽署聯合聲明,呼籲維護臨終患者的生命尊嚴,堅決反對安樂死和協助自殺行為 聲明中提到:「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安樂死,即直接、故意和有計劃地奪取生命的行為,反對醫生協助的自殺行為,因為它們在根本上相反人類生命不可剝奪的價值,因此在本質與後果,倫理與宗教上都是錯誤的,應無一例外地被禁止。」
梵蒂岡金融信息管理局重申信賴迪盧扎局長
(梵蒂岡新聞網訊)梵蒂岡金融信息管理局(AIF)董事會透過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重申「完全信賴」該局局長迪盧扎(Tommaso Di Ruzza),他與其他四位聖座的職員正在接受梵蒂岡司法機關的調查。
如何訓練教會合唱團(4)練習、練習及練習
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合唱團排練時,確實是很多事情會發生的一刻。我經常指出,最重要的時刻不是演出,而是排練。如果有事情必然發生,就會發生在排練之時。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合唱團負責人的能力。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 第四十三章:重洗教派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十六世紀的新教改革派領䄂中以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為最著名。不過,這改革代表着社會及歷史的過程,多於對神學的修改。而沒那麼出名的人物,如閔采爾後(Thomas Muntzer, 1490-1525),更能讓我們明瞭改革所表現出的其他面貌,如近代早期封建世界的社會及政治改變。重洗派(Anabaptist)是以閔采爾為中心的宗教及社會運動,是比其他改革派來得更極端的。
【聖言啟航】互相接納並彼此服務 舉目向天仍腳踏實地
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天主(所關注)的事,正正就是人(所關注)的事。即使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甚或別人)是個罪人時,他務必想起《聖經》中這一句:「我豈能喜歡惡人的喪亡?——吾主上主的斷語——我豈不更喜歡他離開舊道而得生存?」(則18:23)。天主熱愛祂所創造的萬物。祂並不切望失去任何東西。因此,祂努力不懈地嘗試尋回人類,儘管他們因為天主給予他們的自由而離開了祂。即使天主懲罰罪人,也不過是為了教育的目的:要使罪人明白到他們確實犯了罪,並嘗試使他們回頭改過(見今天讀經一)。更重要的是,當那罪人準備回到天主那裏時,他會嚇然發現,天主早已轉面向着他,等着歡迎他回來(路5:21;15:20)。在寬恕成事時,天主的意願——找回喪失了的(見路15:4-10, 32;19:10)——與人類的利益——尋求天父(路15:18)合而為一。罪人對天主的愛——即懺悔——與天主對人類的愛——寬恕——彼此交融(見路7:36—8:3;本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這就在稅吏匝凱身上發生。【就好像是今天福音這一幕的前菜一樣,在上主日福音中我們聽過了〈法利塞人與稅吏的比喻〉】。為了見一見耶穌,匝凱爬到樹上去。原因也許有二:一方面,他身材細小;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把自己隱藏起來。一如耶穌來是為找尋所有罪人—所有稅吏,祂也要尋找匝凱。就這樣,他們二人相遇了。耶穌讓自己為罪人所接納!(Jesus makes himself accpeted/welcomed by the sinner!;見19:6)。耶穌與他所建立的友誼,我們可以從他們同枱食飯(table fellowship)中看出來。而匝凱對這份友情的回應,就是把他曾不實地收取的四倍奉還,並把他財產的一半分施給窮人。這一天,人子尋找到並拯救了一個迷失的人(參路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