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2.2 禮儀的語言
禮儀的語言直接基於聖經中禮儀及讚頌的語言。它名副其實代表著基督宗教教義的財富,並在教會祈禱的層面上發展,及主要包含在彌撒、日課和聖事禮儀中。
2.3 神學的語言
在某程度上,神學的語言源於聖經及其敘事語言。由於需要以嚴謹和精確的方式來表達基督宗教的奧秘,神學語言逐漸發展和成長。第一世紀的基督宗教神學家,利用亞利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圖(Plato)和普羅提諾(Plotinus,公元205 – 270年)所代表的典型形上學語言。神學家借用一些術語,例如實體或自立體 (英 substance;希臘語 ousia)、主體 (subject;hypokeimenon)、位格(person; hypostasis)、個體(individual; atomom)、本質(nature;physis)、原因(cause;aitia)、潛能(potency;dynamis)、形式(form; morphe)、物質(matter;hyle)等等。
一些作者,特別是新教的作者,如哈奈克(A. Harnack)和利奇爾(A. Ritschl)等,聲稱這種適用於神學的形上學語言,破壞或污染了基督宗教訊息的原始純正性。他們說利用這種語言的基督教神學家,沒有必要將基督宗教希臘化(即是他們允許希臘文化影響信仰)。在現實中,若我們仔細地分析古代教會所作的,我們會意識到教會教父、神學家及教會議會皫神學性與權威性的教學工作,都是要將希臘哲學基督教化。
2.4 教理的語言
教理的語言是一種用來傳遞信仰基本內容的語言,以這種方式所提出的,是最佳的方式來活出信仰。教理傳道員以有系統的方式來解釋信仰,使聆聽者能在生活中變得更有效。
3. 宗教表達的其他方式
歷史顯示,口頭和書面語言在西方拉丁教會中的主導地位。東方傳統有其他的表達方式,而且都以靜默為基礎。
除了口頭的語言,還有聖像或圖像的語言、身體的語言(姿勢),及靜默的語言。
3.1 聖像的語言
聖像的語言選擇圖像多於口頭或書面的語言。圖像的語言通常都是直接和靈活的,而且包含精神上及視覺上的方面,來表達神聖的意思。這種語言能在基督宗教的聖像中找到。
聖像的語言是在整個教會中使用,但在東方更為常見。在那裡,聖像帶出了一個神學和具偉大藝術和宗教財富的反思。
3.2 姿勢的語言
姿勢的語言是使用人的身體。身體不單能引起事物和其他人的關係,而且也是精神及超越性上的反思。身體不是一個障礙,或是宗教表達的危害物,但相反是能在精神的層面中指引及維持著我們。
* 姿勢的語言能在聖經中找到,而且特別包含在祈禱中,不論是個人的祈禱或是團體的祈禱。姿勢如屈膝下跪、張開雙手、注視、垂頭、搥胸、十字聖號、伏地等等,這些所表達的東西都遠超過話語的表達。這些姿勢都是暗示神聖奧秘的強大和不可言諭的特性。此外,它們亦能揭示了信徒的內心世界。
3.3 靜默
從一開始,在天主奧秘的宗教感及其不可言喻的特徵下,基督教神學就充滿靜默的臨在。靜默是一條進入無限奧秘和將其自己擱置的途徑。靜默也是信仰的一種語言。
* 聖保祿曾聽到「不可言傳、人不能說出的話」(格後12:4),他教導我們靜默行為中最崇高和最純潔的獲益,是將口頭的語言擱置。不可言喻的話,是文字不能達到的。
因此,靜默是在主顯的地方(即天主將自己顯示給世界的表現),及在自有者的地方。靜默是天主不能人言喻奧秘的唯一有效「發言人」。這基督宗教的靜默並不是空洞、空虛的,而是聖言的滿全。
靜默被納入禮儀中,作為在天主奧秘前祈禱的必要部分。
* 2008年宗座勸喻《天主的聖言》(Verbum Domini)的第66點指出,「重新發現天主聖言在教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也等於重新發現收歛心神和內心寧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