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報訊)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印度裔鄧美欣修女(Lilly Duggimpudi)入會二十五年,她說自己的聖召源自家庭,以及在她家鄉傳教的修女。
現於澳門聖羅撒英文中學任教宗教科並負責校內宗教培育工作的鄧美欣修女來自公教家庭,父親是虔誠教徒,「每天參與彌撒、念玫瑰經,他的表樣一直影響著我」。
另外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在她的家鄉辦學,開設診所亦成為其聖召催化劑,「每朝上學前途經小聖堂見到修女朝拜聖體,當時我不知道修女做甚麼,但也走進聖堂逗留五分鐘,臨走時向聖體鞠躬後便上學」,後來她習慣每天朝拜聖體,更因對修女的生活感好奇,漸漸渴望能度修道生活。
最吸引她的,是修會會派遣修女往海外傳教。鄧修女說昔日傳教修女在她鄉下傳教時,儘管不懂當地方言仍主動與村民交流,更有修女每晚探望她患病的母親,主動關心他們的需要。
鄧美欣一九九○年加入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九一年入初學,九八年宣發永願時修會宣布派她到香港澳門省區傳教。她二○○○年抵達香港, 首兩年學習中文,○三年到聖羅撒書院擔任牧民工作,一○年在該校擔任校監,至一四年八月派往澳門服務至今。
她在港澳傳教前已在印度修道十年,準備海外傳教。她表示,印度的修會會同時為生活富裕與家境清貧的學生辦學,把從富有學生身上所賺取的學費用以援助清貧學生的學習,「在印度修道時我愈來愈肯定要以神貧的精神去傳教」。
鄧修女於澳門服務已兩年,她慶幸自己曾修習中文,故很快便能投入當地文化,與學生打成一片。她回想初來港時,所有東西也得重新學習,每天上中文課三小時,課後花六小時溫習;而昔日在印度時只穿著涼鞋的她,來港後因穿皮鞋而第一次學習綁鞋帶。
她又坦言,來香港服務初期,這裡豐富的物質生活讓她一度看不到另一層次的貧窮── 精神貧窮,「當時內心很矛盾,究竟我來這裡作甚麼?」後來在學校服務後,她對「貧窮」有另一體會,「看到不少青年面對心理上的欠缺。他們的父母需要外出工作,工時長故需依賴家傭照顧孩子等問題,難以支援子女成長;我的臨在能夠陪伴青年,讓他們分享感受」。
傳教二十五年的每一天,鄧修女也會朝拜聖體感謝天主的賜予,「感恩自己可以加入普世性修會,不論任何國籍的修女也致力福傳,肖似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