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瑪竇5:41)
佐治∙布特(George C Boldt)是19世紀60年代從中歐洲移居紐約的窮困移民。他先在Merchants’ Exchange Hotel當過洗碗員,然後轉往德州尋求更好的出路,卻未找著。他返回紐約,在另一間餐廳的廚房打工,及後獲晉升為收銀員。紐約某酒店的擁有人對於他的勤奮用功和對服務的重視而印象深刻,決定聘請他為酒店經理。任職後,布特把費城布羅德街一幢擁有24房間的酒店轉變成為城中最好的酒店。
一晚,天下著雨,一名男士和其妻子到酒店尋求房間。但是,該晚所有房間已經入住。布特因為不願打發他們離開,所以索性把他自己的房間讓給他們。他們起初猶疑著,但布特說服他們接受他的建議。
留宿在布特房間的男士其實是百萬富豪威廉∙華爾道夫∙阿斯特。不久,他在紐約的大宅舊址上興建了華爾道夫酒店。誰是酒店的第一任經理?當然是佐治∙布特。該酒店的優質服務有賴靠他建立和聞名於世(酒店其後易名為華爾道夫∙阿斯特酒店)。這一切一切始於一項慷慨的行為-一名服務員願意付出多一點的努力。
維基百科將「慷慨」定義為「不被自身財物的顧慮所束縛的美德。意指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二話不說的給他們(寶貴的)東西。」慷慨就是自由地給予-金錢,財物,時間,專注力,援助,鼓勵,微笑,情感支持-不求回報。
哲學教授Donald DeMarco說:「感恩彰顯人性,慷慨顯示出我們是神聖的」,「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竇10:8)
一天,一名十歲的男孩走進雪糕店坐下,向服務員說:「雪糕筒要幾多錢呀?」
她說:「75仙。」
那男孩開始數他手上的硬幣。然後問細雪糕筒要多少錢。
服務員不耐煩地回答:「65仙。」
男孩說:「那我要細的。」
男孩吃過他的雪糕後,付錢走了。當服務員過來收拾(空的)碟子,她非常感動。碟子下有10仙為貼士。
慷慨是會傳染的。它會鼓勵他人願意慷慨解囊。
慷慨衍生感恩,使心靈歡喜,看見希望。
「我主天主,納我自由,能力意志,懇請收受;我心我靈,承恩隆厚,報本思源,虔心奉求。將我所有,任憑支配,從你聖意,力行不背;
期望我主,寵愛扶佑,我心已足,再無他求。」(聖依納爵∙羅耀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