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最繁盛的中區,矗立著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聖堂,這就是現已列入世界遺產的玫瑰聖母堂,俗稱板樟堂,葡文譯名直稱其為聖道明聖堂(Igreja de S. Domingos)。謹借花地瑪聖母瞻禮日來一起說說有關澳門的道明會,玫瑰堂及聖母敬禮的一些歷史。
1586年6月17日,十八名道明會(全名為:聖母玫瑰道明會)會士離開西班牙前往墨西哥。然後在1587年4月3日,他們從墨西哥的阿卡布科港(Acapulco, Mexico)啟程前來亞洲,其中十五人是準備前往馬尼拉,而三人則來澳門。他們是亞西廸諾(Antonio de Arcediano),戴加圖(Alonso Delgado),和羅比士(Bartolomeu Lopez)。同年7月3日抵達澳門。抵埗後,他們借住於奧斯定修院。
同年9月,當時的教區副主教送給他們位於現址的一間木屋,經稍加修葺後,他們於1587年10月23日便搬到該處,並稱之為聖母玫瑰之家,由於該堂是由樟木搭建,所以本地人稱之為板樟廟或板樟堂,並沿用之今。
當時的道明會屬馬尼拉管轄,但因西葡地緣政治關係,他們多次被逐出澳門。最終全改由葡籍修士管理,然因道明會遠東的總會設於馬尼拉,故他們亦時不時來到澳門。1604年,教宗克肋孟八世(Pope Clement VIII)委任道明會畢主教(D. Frei João Pinto da Piedade, O.P.)為澳門主教,可惜他不善於處理世俗事務,最終自1613年離開澳門後就再沒有回來了。他亦成為了澳門教區史上唯一一位的道明會主教。
十七世紀的時候,道明會捲入了中國天主教史上著名的「禮儀之爭」,當時他們的立場與澳門的耶穌會傳教政策對立,並且與當時臣服清政府的澳門政策不符。因此,當宗座特派全權欽使鐸羅大主教(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被逐來澳時,鐸羅便經常與道明會士保持頻密的接觸,並與他們同住在會院內。留澳期間,或多或少因為他的立場與固執的性格,他與澳門政教中人產生了很大矛盾和沖突,而果亞總督更下令禁止澳門官員承認其為宗座特使的地位,且把他拘禁。經三年的囚禁,他終於客死澳門。其後,西班牙籍的道明會士全部離開了澳門,只留下葡籍會士。
今日所見的玫瑰聖母堂是由葡萄牙籍會士始建於1712年的。關於這聖堂的風格,紐約州康耐爾大學白蘭德教授(Professor Michael Hugo Brunt)有以下的評論:
「毫無疑問,玫瑰聖母堂是澳門最美麗及令人讚賞的聖堂之一。它的設計概念是西式的,因此很多歐洲遊客對它及其他澳門的聖堂都不很留意,認為它只是歐洲聖堂的複製品。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它吸收了很多其他元素,建築細節、氣候變化的要求、採用的建材等因素使它成為別具風格。這聖堂是一座切合澳門環境的建築,它已經是澳門的一部份。它反映了建築聖堂時的澳門歷史。」
不過,亦不是所有人都對它欣賞的。上世紀初,那位非常熱愛中國文化的葡籍大律師文弟士(Dr. Silva Mendes)先生對玫瑰堂就有了以下的評語:「玫瑰堂的外觀也不錯;層疊的支柱有其優美之處;但主立面的簡樸並不吸引。而它的施工,所用材料,花崗石的地面,磚泥做的柱身和柱頭等等,都讓我們想把整座拆掉。最令人難受的是把它粉以藍色配上綠色的大門呢!」我們不知道那個年代的的玫瑰堂是什麼顏色的,但如果是藍綠色的大門,想必是要很有美學的觸覺才能發揮出它的美感吧。
話分兩頭,十九世紀的時候,澳門道明會士曾積極參與政治事務。澳門第一份報紙「蜜蜂華報」的主編便是道明會士阿馬蘭迪神父(Frei António de S. Gonçalo de Amarante)。這份報章宣揚自由派或立憲派的思想,與保守派人士格格不入。在自由派領䄂巴波沙中校(Tenente-Coronel Paulino da Silva Barbosa)支持下,大力抨擊由大法官雅廉訪(Ouvidor Miguel de Arriaga Brum da Silveira)領導的保守派,連教區的紅衣會也不放過。但隨著立憲派的失勢,1823年8月28日出版的那期蜜蜂華報在法院門前被當眾燒毁,阿馬蘭迪神父則逃往廣州,後轉往加爾各答。
1834年,葡國宗教事務及司法大臣下令禁止修會活動後,道明會正式離開澳門。在他們離開前把所有物業出售,可幸的事是玫瑰聖母堂未能及時出售,故能保留到今天。
據歷史記載,1836年8月的一場颱風把主教座堂吹塌了大部份。為此,教區當時把主教座堂暫遷往玫瑰堂,直至重修完畢。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玫瑰堂亦曾用作來澳逃避戰禍的香港葡僑的本堂之用。
時至今天,我們已不清楚最早期的玫瑰堂,亦即真實的板樟堂的模樣,也許只是一間小屋,內有一個小祭台而已。但會士們居住的道明會院則在他們離開後,曾有過很多用途:步兵營、警局、騎兵營、工務局、消防局、電報局等,因為從一張舊地圖我們看到會院範圍包括了現時的賣草地及高尾街等地方。
此外,道明會亦已重回澳門,仍然肩負著傳播福音及教育的使命。澳門聖保祿學校在他們的管理下,成為了本澳著名的中學。而玫瑰道明女修會所主辦的聖家學校更是新橋區居民的主要學校。
既然道明會的全名是聖母玫瑰道明會,因此他們在澳門成立會院後,每年十月都在他們的會院慶祝聖母玫瑰瞻禮,同時亦為教友成立了天主之母聖母玫瑰會。有關聖母玫瑰的敬禮,1855年10月8日的一篇登於「澳門人報」的報導是這樣說的:「聖母玫瑰瞻禮於本月四日星期日隆重舉行,早上西滿紅衣神父(Cónego Simão)講道,而下午則輪到施利華紅衣神父(Cónego Anacleto da Silva)。下午按習慣路線舉行聖像遊行。四百多人乘搭河南號客輪從香港過來參加。客輪於早上十一時抵達,而於晚上十時回航,但回程時接載了更多的乘客,因為很多人於前一天已來了。這一天真的是大節日,很多人的家中都來了很多朋友或親戚寄住。」從以上的報導可見,聖母玫瑰瞻禮過去已經是澳門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
因為這個關係,葡國花地瑪聖母顯現後不久,澳門便開始舉行花地瑪聖母敬禮的活動,而地點亦選擇在玫瑰聖母堂。1928年,聖母在葡國顯現的消息已傳到澳門,教區的汴達道(Cónego Manuel Pintado)紅衣神父首先在玫瑰堂放了一幅聖母畫像,方便人們向聖母祈禱,讓人們認識花地瑪聖母。翌年,兩位耶穌會士,馬安瑟神父(Pe. António Roliz, S.J.)和白安民神父(Pe. António Maria Alves, S.J.)大力推動這項敬禮,並於五月一日向全澳教友宣佈,在同月十日開始三日敬禮,而在十三日舉行聖像遊行,而聖母聖像是特別從葡國送來的。白安民神父對該日作了以下的敍述:「十三日是澳門不能遺忘的一天。早上的彌撒中領聖體的人很多。而十時的宗座彌撒,整座玫瑰堂更是水洩不通。下午五時,禮儀開始,由高若瑟主教親自主持。五時半左右,我走上講道台說了簡短的訓道。」為能把這虔誠的敬禮持續下去,同年的十二月十三日,成立了花地瑪聖母會,並由這善會負責每年的遊行,並一直延續到今天,並成為了澳門教區每年舉行的最盛大的聖像遊行。
2011年10月9日,位於北區的花地瑪聖母堂區亦開始了敬禮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遊行;翌年的遊行路線已經從聖堂範圍延伸至聖堂外圍一帶(李寶樁街-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台山中街-花地瑪教會街);2014起路線更包括了青州大馬路,以廣傳聖母瑪利亞的芳表。
【註】《號角故事》內容由本報考據已知的中文及外文歷史資料編纂而成。參考資料因版面關係不贅列出,尚祈諸賢多予指正,不勝感荷。
【責任編輯】余漢釗,葉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