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評論 – 再論教育的本質

蔡梓瑜

遲了三十年的省悟
早前《號角報》刊出聖若瑟教區中學(以下簡稱聖中)校長羅玉成神父的訪問,大字標題說:「重視教育的過程,而非結果,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看罷,回憶起三十年前在聖中第五校小學部工作時與羅神父的交流。

當年,羅神父任校長。1986年暑假前,校方舉行學年結束退省活動,我報名參加。結束前與羅神父會談,他開宗明義跟我說:「教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當時,我很佩服。三十年後,難得再遇羅神父發表公開講話,仍堅持初衷。在此,我嘗試說出個人的淺見,欲與羅神父再次討論教育的本質與意義。

孔子對弟子冉雍的期望

聖中校訓「己立立人」出自論語〈雍也〉篇。冉雍是孔子的學生,求知若渴,才德兼備,孔子稱讚冉雍有「帝王之才」。所以,才會在〈雍也〉篇開頭時說:「雍也,可使南面。」在篇章結語時,孔子揭示冉雍是「己立立人」的典範。換句話說,從過程到結果,冉雍兩方面的表現皆卓越。

由不長果子的無花果樹說起

路加福音十三章第六至第九節說:「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你砍掉它罷,為甚麼讓它荒廢土地?』園丁回答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將來若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本段經文的邏輯思想是:無花果當然無花,但不可以無果。換言之,無花果樹的存在就是為了結果子。平情而論,要無花果樹結果子,一定先給足夠的時間。但是,三年都沒有結出果子,本應砍掉。幸好,善良的園丁得到慈悲的主人首肯,給予機會,且在過程中倍加努翻土加糞,期待結出美好豐碩的果子。不過,如果無花果樹不結果子,就不應該讓它白白佔據可運用的地土。

孟子「魚與熊掌」的衝突論辨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的魚與熊掌論,可延伸出的邏輯排列有:

1. 雙方同得:魚與熊掌都可以同時兼得,即過程與結果並得,或既牟利又提供優質教育。

2. 雙避衝突:左右兩難,魚有毒,熊掌有毒,同時具有威脅性,兩者都不可得。既牟不到利,又提供不了優質教育。

3. 趨避衝突:進退兩難,只可在魚與熊掌中選一。即或是牟利而捨優質教育,或是提供優質教育而捨牟利。

4. 先後取得:先得魚,後再得熊掌;又或是先得熊掌再得魚。即先牟利,然後善用所得資源提供優質教育,又或先提供優質教育,憑此而牟利。

羅神父在訪問說:「因為全人教育並不是光以成績為主,成績只是其中之一。我們強調的教育並不是只看成績,而是看教育的過程,只有從過程當中才能看出教育的意義。」羅神父明顯把結果成績視為全人教育過程中的一部份,但又說「只有從過程中才能看出教育的意義」。換言之,成績未能看出教育的意義。近年,教育評核的方法技術有長足的進步及完善,尤其合作學習及檔案評量已成為全人教育的有效考核工具。

美哲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手段與目標的教育哲學論

杜威的教育方法非常重視對等處理手段與目標的關係,手段必須正確,才能達成正確的教育目標。甚且,上一階段的手段完成,達成目標,這目標又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手段,如此類推。就如幼稚園本身是目標,亦是小學的手段等等。

別掏空了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當然是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進而成,光講過程,很可能掏空了教育終極意義;光講結果,容易陷於不擇手段的淵藪裡。教育是崇高而神聖的,手段與目標具同等意義,兩者不宜偏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