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第四十七屆明愛慈善園遊會 認購慈善獎券 – 前奏籃球賽報名 招募義工
(本報訊)澳門明愛主辦的年度慈善活動「第四十七屆明愛慈善園遊會」將於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五至六日(星期六、日)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舉行,主題為「匯德育靈 聚志豐生」。園遊會目的是為澳門明愛籌募來年的社會服務經費,以援助本地區清貧家庭及老弱病患者。澳門明愛植根澳門六十四載,致力推動社會福利服務,援助有需要的社群,積極營造關懷共融的社區,為匱乏者謀福祉。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55周年慶典系列活動 著名旅美本澳作曲家林品晶舉行兩場講座
(本報訊)為慶祝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成立五十五周年,學院自本年六月起舉行系列活動,將特邀羅馬作曲大獎得主旅美著名作曲家林品晶,於7月17及19日假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行兩場講座《林品晶談音樂I.我的音樂旅程》及《林品晶談音樂II.我的音樂世界》,分享其音樂世界及創作歷程。 林品晶生於澳門,最近獲澳門樂團委任為駐團作曲家。林氏於澳門研習鋼琴,隨後再於香港及美國進修音樂,取得香港中文大學鋼琴演奏文學士,以及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作曲博士學位。曾於西雅團的康沃爾藝術學院教學,亦曾於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及本寧頓學院擔任客席教授。林氏曾獲多個獎項,包括羅馬大獎、上海國際作曲家比賽的最高獎項等。
教宗方濟各:死後的希望是賦予生命意義的錨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一(2日)在梵蒂岡條頓墓園聖堂主持追思已亡信友瞻禮彌撒,鼓勵信友「在喜樂和悲慘的時刻、在磨練試探中、在死亡臨近時,要像約伯那樣複誦:『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着,我仍要看見天主。』」(參閱:約19:25-27)教宗指出,這是基督徒的望德、唯有天主能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若是向祂求,祂必將賜予。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提及當天禮儀選自《約伯傳》的第一篇讀經。教宗指出,約伯雖然「被疾病所擊潰、壽命將盡,他連皮膚都幾乎脫落了、瀕臨死亡」,但約伯仍堅信不移地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着,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19:25)教宗闡明,「約伯的處境每況愈下」,但即使在那樣的時刻,依然存在着「光明的擁抱,以及使他安心的溫暖」:「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19:27) 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刻,這份確信便是「基督徒的望德」。教宗強調,望德是一份恩典,我們必須祈求說:「上主,求祢賜給我望德。」逆境「使我們失望,讓我們誤以為一切將以失敗告終,死後甚麼都沒有」。然而,約伯的話,言猶在耳。 教宗說:「望德絕不叫人失望,這是保祿告訴我們的。望德吸引我們,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我看不見來世,但望德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典,吸引我們寄望於生命、期盼永恆的福樂。望德是我們在對岸的錨:我們抓緊繩索、支撐自己。『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着,我仍要看見天主。』我們在喜樂與悲慘的時刻、在瀕死的關頭,都要複誦這句話。」 望德是一份「我們永遠當不起、白白賞賜而來的恩典」。《若望福音》記載,耶穌肯定了這一點,即望德絕不叫人失望。因此,教宗引用福音,解釋說:「『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裡來。』這是望德的終向,也就是走向耶穌。『到我這裡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六37)上主在有錨的地方迎接我們。望德中的生命是如此活出的:手用力抓着繩索,緊緊抓牢,深知錨就在下方。」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說:「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然後像約伯那樣複誦:『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着,我仍要看見天主。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而這份力量帶給我們希望、這白白賞賜的恩典,也就是望德。願上主賜給我們每個人望德。」 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條頓公學院長的陪伴下,移步到佔地不大的條頓墓園,為墓園灑聖水,並在一個墳墓前靜默祈禱。接着,教宗走過墓園的每條小徑,短暫佇立在某些墓碑前致敬。離開墓園後,教宗前往只有數步之遙的聖伯多祿大殿,在大殿下方的歷任教宗墓前祈禱片刻。 條頓公學的聖母堂距離教宗的寓所聖瑪爾大之家只有十幾米,緊挨着條頓公學。這座聖堂始建於八世紀,當時那裡有個接濟中心,許多窮人會前來領取糧食和衣物。1450年聖年,朝聖者蜂擁而至,當時的人便決定修建一座聖堂和墓園。1454年,羅馬聖座若干日耳曼裔的成員,組成了一個為亡故窮人服務的團體。15世紀末,一座日耳曼風格的聖堂興建完成,並沿用至今。1876年,一群攻讀基督信仰考古、教會史和相關學科的司鐸在這座聖堂旁邊增建了一座公學。1910年,狂風暴雨造成聖堂嚴重損毀,因此進行了整修工程。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