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教宗方濟各第四十九屆世界和平日文告(2016年1月1日): 克勝冷漠 贏得和平(二)

教宗方濟各

受全球化冷漠所威脅的和平
4. 對天主的冷漠超越個人的私人和精神層面,衝擊公共和社會層面。正如本篤十六所重申:「在天主的光榮和在大地上的人類的平安之間,有著一份緊密的關係」【13】。的確,「當人缺乏對超性事物的開放,便很容易成為相對主義的犧牲品,難以履行公義、為和平工作」【14】。對天主的忽視和否認,使人不再承認任何自己以外的標準,而只視為自己為規範,這已產生了無可計量的殘忍和暴力【15】。

在個人及群體的層面,對近人的冷漠──這是對天主冷漠的產物──以袖手旁觀和不聞不問的形式出現,並助長不公義和嚴重社會失衡的情況持續;這一切又將導致衝突,至少無論如何,這都會產生使不滿氣氛遲早引發暴力和不穩的風險。

在這意義上,冷漠,以及隨之而來的袖手旁觀,構成了每個人本身要去履行的責任的缺失,這責任就是各按其能力及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公共利益──尤其和平,即人的最寶貴的利益之一──作出貢獻【16】。

當人在制度的層面,對別人、對其尊嚴、對其基本人權和自由冷漠不顧的時候,加上一個只求利益和享樂的文化,就會偏好甚至合理化一些最終對和平構成威脅的行動和政策。這冷漠的心態甚至會達致把一些令人痛恨的經濟政策,以及不公義、分裂和暴力的先兆合理化的地步,以求成就他們的或國家的好處。事實上,並不罕見的是,人的經濟和政治計劃是以獲取或保留權力和財富為目的,即使要以踐踏別人的基本權利和需要作為代價。當人民得不到他們的基本權利,如食物、水、健康保障或工作,他們唯有冒以武力來取得這權利的風險【17】。
此外,包括砍伐森林、污染,加上自然災害,把一個又一個的社區從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中的連根拔起,把他們推向危險與不安;上述這些對自然環境的冷漠,創造新的貧窮,以及新的不公義情況,其災難性結果時常是與安全和社會和平尤關。因為資源匱乏,或者為了回應一個對自然資源貪得無厭的需求,人已打過了多少場戰爭!又還有多少場戰爭要打!【18】

從冷漠到慈悲:心的改變
5. 在一年前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了》中,我呼喚了《聖經》中首個手足之情的圖像:加音和亞伯爾(見創4:1-16),是為了要大家注意到這首段手足之情是如何被摧毀的。加音和亞伯爾是兄弟,他們來自同一母胎,他們尊嚴相等,都是以天主的肖像和模樣受造;但他們受造的手足之情破裂了。加音不單沒有忍受他的兄弟亞伯爾,而且他還出於嫉妒殺了他【19】。弒兄殺弟便成了背叛的一種,而加音回絕了亞伯爾的手足之情就成了家庭關係中的手足之情、團結互助和互相尊重的首次破裂。

然後,天主干預了。祂呼喚那要為他的同胞負責的人,就好像祂對亞當和厄娃──破壞了與造物主共融的原祖父母──所做的。「然後,上主便對加音說:『你的兄弟,亞伯爾,在哪裏?』他回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我兄弟的守護人?』祂便回答說:『你究竟作了甚麼?你兄弟的血的聲音從地上向我呼號!』」(創4:9-10)。

加音說他不知道他兄弟發生了甚麼事,他說他不是他的守護人。他並不覺得他要為他的性命、他的命運負責。他並不感到有所牽連,他對他的兄弟是冷漠的,即使他們有同一源頭。何等悲哀!這真是個手足的、家庭、人類的悲劇!這是弟兄之間的冷漠首次彰顯於世。天主,相反,是毫不冷漠的:在祂眼中,亞伯爾的血彌足珍貴;祂要加音交代。由此,從人類的開始,天主就顯示出自己關心人類的命運。後來,當以色列子民在埃及受奴役時,天主再次插手。祂對梅瑟說:「我已注視到我的人民在埃及所受的苦,我聽見了他們因為他們的監工而發出的呼號聲;我確實知道了他們的痛苦。我已下來了,為從埃及人手中解放他們使其得自由,為把他們帶離那地,帶進一塊美好而廣闊的、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出3:7-8)。要留意的,是用來描寫天主行動的動詞:祂注視、祂聽到、祂知道、祂下來、祂解放使得自由。天主並不是冷漠的。祂注意,並行動。
同樣,藉著耶穌、祂的兒子,天主下來人中間。祂取了肉軀,顯示出祂在一切事上與人的團結一致,除了罪之外。耶穌視自己為人類的一員:「許多弟兄姊妹中的首生者」(羅8:29)。他並不僅僅滿足於教導群眾,而更是關心著他們,尤其當他看見挨饑抵餓的人(見谷6:34-44)和失業的人(見瑪20:3)的時候。他的目光並不只是注視著人類,也注視到海裏的魚、空中的鳥、植物和樹木,無論大小;他的目光環抱天地萬物。當然,他不單是看見了,因為他也接觸人,與人說話,做為他們好的事,並為那些有需要的人做好事。不只如此,他讓自己被人所感動,他哭泣(見若11:33-44)。他行動,是為結束痛苦、悲傷、悽慘和死亡。

耶穌教導我們,要像天父般慈悲(見路6:36)。在善良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見路10:29-37),他譴責不去幫助那些有急需要的近人的缺失:「他看見,卻繞路走了」(見路10:31, 32)。同時,透過這例子,他邀請聆聽他的人,特別是他的門徒們,學習在這世界的痛苦面前停下來,去減輕這些痛苦,以及醫治別人身上的傷口,以現有的資源,花一點他們的時間,無論他們有多忙。事實上,冷漠時常尋找不同的藉口:要守禮儀規定、要做的事數量之多、要我們彼此保持距離的敵意、要我們遠離近人的各種偏見。

慈悲就是天主的心。因此,慈悲也必須是那些視自己為祂子女大家庭的成員的心;慈悲是一顆只要關乎人類尊嚴──天主面容在祂受造物中的反映──的地方就在那裏跳動的心。耶穌告訴我們:對別人──陌生人、病人、囚犯、無家可歸的人,甚至敵人──的愛,就是天主對我們行動的量度。我們永恆的命運,全繫於此。無怪乎保祿宗徒呼籲羅馬的基督徒要去與那些歡樂的人一同歡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見羅12:15);他又呼籲格林多的基督徒基於與教會中正在受苦的成員團結互助的精神而組織一次募捐(見格前16:2-3)。聖若望又寫道:「如果任何人擁有世間的物品,又看見自己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但卻無動於衷,那麼天主的愛又豈會在他內?」(若一3:17;見雅2:15-16)。

那就是何以「教會親身活出慈悲,並為之作見證,對教會及其宣講的可信性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她的言辭以及她的各種姿態和行動都必須傳達出慈悲,以進入人的心,從而激起他們自己去尋找那條回到天父那裏的路。教會的首項真理,就是基督的愛。這份愛導向寬恕和把自我給出的愛,而教會就是這份愛的僕人,是這份愛與人之間的中介。因此,凡是教會臨在的地方,那裏就必須要有天父慈悲的確證。簡言之,在我們的各堂區、各團體、各善會和各運動中,只要是有基督徒的地方,任何人都應能夠找到慈悲的綠洲」【20】。

因此,我們也被呼喚召去使愛、感同身受、慈悲和團結互助成為真正的人生規劃,成為我們在彼此關係中的行為風格【21】。這需要具備一次心的改變:即天主的恩寵把我們的鐡石之心轉化為血肉之心(見則36:26),使之能夠以真正的團結互助而向別人敞開。事實上,團結互助,遠超於一種模糊的感同身受或因為無論遠近都有那麼多人的不幸而產生的膚淺苦惱【22】。團結互助,「是為公共利益耗費自己的心力時間的堅毅決心;而所謂公共利益,就是為所有人和每個人的好處,因為我們全都真的要為所有人負責」【23】,因為感同身受源於手足之情。

這樣理解的話,團結互助構成了一種倫理和社會態度,此態度能更好地回應對我們時代的災禍的覺醒,以及那無可否認的,尤其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個人生活與其在具體地方的社區生活之間,以及世上其他人的生活之間的互相依存正日益增長【24】。

【信訊恭譯】

【13】《與聖座認可的外交團問候時之演辭》,2013年1月7日。
【14】同上。
【15】見本篤十六,《在為世界和平及公義反省、對話及祈禱日期間的講話》,亞西西,2011年10月27日。
【16】見《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第217-237段。
【17】「除非社會之中的,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排斥和不公平得以消除,否則是不可能杜絕暴力的。窮人,尤其是最貧窮的,常被指控他們訴諸暴力;但是,只要沒有平等機會的話,不同形式的敵意和戰爭終會找到肥沃的土地,遲早引爆。當社會──不論本地的、國家的、或是全球的──離棄自身的一部分,將之拋棄到邊緣去,那麼,就沒有任何政治規劃、法律或情報力量能夠確保絕對的穩定。這情況的發生,不只是因為不平等導致那些被拒於制度之外的人作暴力反應,而更是因為那社會和經濟制度根本就不公平。正如美善(bene)有傳播開去的傾向,人對邪惡的默許,即不公義,有擴展其傷害力量的傾向,並靜悄悄地蠶食社會和政治制度的根基,儘管它外表仍看似穩固」(《福音的喜樂》,第59段)。
【18】見《願祢受讚頌》通諭,第31, 48段。
【19】201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第2段。
【20】慈悲特別禧年手諭,《慈悲面容》,第12段。
【21】見:同上,第13段。
【22】若望保祿二世,《關懷社會事務》通諭,第38段。
【23】同上。
【24】見:同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