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經人物傳

【聖經人物傳】若瑟-題外話:《聖經》敘述的時間

文:梁展熙

在讀到《創世紀》第四十一章,講到若瑟在法郎面前表現出色,終於翻身的時候,旁述告訴我們:「法郎給若瑟起名叫匝斐納特帕乃亞」(45節上a)。我們之前從若瑟的國族身份認同的角度切入解讀過這一句話的重要性;現在,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這句話的重要性:《聖經》敘述的時間/日期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按照《舊約》內部自己的說法來計算,雅各伯一家人下到埃及的時間,大約是主前1875年【如見:John J. Collins, 2025:12, 14】。當然,聖經曆法是當時對世界歷史並無準確認識的前人所自訂;例如,按其說法,世界的開始只發生在主前4000年左右,現代科學已經確實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直接就將之視為歷史事實。

現在,讓我們回到上引句子中的問題。「法郎給若瑟起名叫匝斐納特帕乃亞」(45節a)。這個做法與歷史文獻中僑居埃及的人會另取一個埃及語名字的做法相吻合,考古學者也早就把這發現公諸於世【參:Albright, JAOS (1954): 222–233 [223]】。此外,若瑟的新名字——匝斐納特帕乃亞(Zaphenath-panea)——確實是個十分好的埃及語名子,意思是:「神〔天主〕說話了,他(指擁有這個名字的人)要活下去」(the god [=God] has spoken and he shall live)【參:Sarna, 1966:221】。

這裏要稍為解釋一下。按有埃及學背景的聖經學者的推斷,《創》中若瑟新名字的,是古埃及語「Ḏd-pȝ-nṯr-iw=f-ʿnḫ」的音譯。當中的「pȝ-nṯr」就是「那位神」(the god)的意思。然而,在古埃及的多神信仰文化中,改這類名字時一般會開宗名義指出是哪一位神祇【如參:Guerin, 2021: 119–138 [130]】。由此可見,一方面,由於作者用意顯然是要營造故事的埃及背景,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他自己的一神信仰傾向。因此,我決定用以上方式來翻譯若瑟的新名字:匝斐納特帕乃亞。

回到我們的主題:那麼,問題在哪裏呢?問題在於,在古埃及,這樣的起名方式,在古埃及考古發現的文獻中,直到古埃及史晚期,即約主前664–332年才流行起來【Volokhine, 2000:83–106 [86]】。要找最早的文獻紀錄,也只見於主前十二世紀【如參:Montet, 1959:22】。換言之,以現時的考古發現為基礎來判斷,有說一位曾活在主前十九世紀的希伯來人僑居古埃及時,取了「匝斐納特帕乃亞」這個名字,不大符合歷史背景。

換言之,若瑟的故事——以至聖經中的絕大部分敘事——並不是聖經作者以親歷其境的目擊證人身份寫成的;而是把他們從先祖那裏繼承下來的歷代口傳傳統,當中無可避免地反映出歷代口傳者自己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他們各自所關心和重視的問題和思想。

了解到這一樣,為我們來說有甚麼意義呢?我個人認為,首先,出於對《聖經》中各書卷及其中各篇章的尊重,我們本身就應該對其來由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有充分的認識,為盡力解讀出作者本身的寫作原意,也就是他(或她)執筆的時候所想要帶出的中心思想到底是甚麼【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啟示憲章》,第12號】。

另一方面,今天提出的觀察再次呼應本欄一直提出的,就是閱讀《聖經》的時候,切忌單純閱讀文字的字面意思,便草草作出結論,特別是因為《聖經》——尤其《舊約》——中的各書卷的成書歷程橫跨許多個世代;否則,讀者們將會不經意地犯下了斷章取義的錯誤,誤解了文字當中的意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