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L神父:
我明白我們需要神父。許多年輕男孩渴望進入修院,但一些人對學術要求及修士接受執事聖秩前必須完成的長期學習感到畏懼。為什麼修院堅持要求入學考試、面試,以及繁重的學術學習、考試和測試?為什麼不僅僅接納那些祈禱虔誠、熱愛天主的人呢?難道靈性就足夠了嗎?
起初,我想選擇沉默,但因為許多人在詢問,讓我向您敞開心扉,請您為我們解釋這些建議。希望能夠得到您的指導,讓我們更深入理解修院的培育過程及其重要性。
芬娜
親愛的芬娜:
天主教會一直教導,未來司鐸的培育應具備四個面向:靈性、智慧、牧靈和人格培育。這四者缺一不可,否則神職將會崩潰。
那麼,修院如何知道一位年輕人是否具備這些特質呢?這正是面試與「來看看」Come and See 計畫的意義所在。在許多修院中,當候選人抵達後不會立即被接納。他們首先會被邀請參加「來看看」的活動。這個過程有時持續幾天,有時則長達一週。在此期間,他與團體一起生活、祈禱、用餐,甚至共同工作。當他以為自己只是觀察者時,其實也正被默默審視著——其品格、成熟度、熱忱、耐心等一切特質,都在無聲的觀察中被細細揣摩。
接下來是面試過程。面試形式從非單一模式,通常分為不同層級:
筆試——有時需撰寫文章或回答問題以評估學術水平。他能否流暢閱讀、書寫並清晰表達?明日他將肩負講道、教導與辯護信仰的使命。
口試——評審團在此直接提問:「你為什麼認為司鐸生活是聖召?你的祈禱生活如何?你多久參加一次彌撒?你是否屬於堂區的任何團體?」這些問題用來檢視他的靈性培育。
接著測試候選人的人格:「你與家人的相處模式?與朋友的互動?與女性的關係?他人覺得你平易近人還是難以接近?」這些問題揭示候選人是否具備足夠成熟度,,能否在團體中生活並引導他人。
他們還會評估他的表現:「除了擔任輔祭,你在教會裡做什麼?你有否探訪病人、教授教理,或屬於聖母軍、耶穌聖心或青年團體?」目的是要看他是否已經具備牧者的心。
通常,隱藏的心理測驗會以不同形式反覆出現,只為檢驗他是否情緒穩定。
最終,筆試、口試與觀察結果將綜合評核。培育者此刻審視:此候選人在四大領域是否平衡?
儘管申請修院的青年眾多,並非人人都能獲准入學。他們挑選的不僅是優秀的人,而是最適合其使命的人。即便如此,決策權也不在一人之手。多數教區和修會都有一個聖召團隊。多位神父共同聆聽、祈禱,甚至進行聆聽。這樣做是為確保每位候選人的未來,不取決於個人的偏見或情緒。
我想強調的是,沒有任何人僅因為學業不佳而被拒絕。但若一位年輕人無法思考、無法研習、無法解釋信仰,明日他如何抵禦無神論,諾斯底主義或錯誤教義呢?熱忱固然好的,但缺乏知識的熱忱卻是危險的。
回顧我們的信仰先賢:聖奧斯定、聖多瑪斯·阿奎納,以及中世紀的偉大基督教哲學家和神學家。倘若他們僅倚靠祈禱而缺乏深厚的智識修養,教會恐怕難以抵禦那些威脅其存續的謬誤哲學風暴。正是他們將信仰與理性的結合,為教會奠定了我們至今仍立足的堅實根基。
因此,神父需要學習哲學和神學,並非為裝飾門面,而是為了培養一顆能為真理辯護的心和引導靈魂走向真理之神的思維。缺乏智力的靈性易陷謬誤;脫離靈性的理性則滋長傲慢。這兩者必須同行。
因此,當修院從這四個維度全面考驗候選人時,並非苛求嚴苛,而是守護教會的未來。某位修生或許虔誠祈禱卻無法講道;另一人或許才華橫溢卻缺乏仁愛;還有人或許擅長牧靈卻情緒不穩。唯有當靈性、智慧、仁愛與牧靈能力和諧交融,真正的司鐸才得以誕生。
試想一位僅具智慧而缺乏靈性的神父,他沒有牧靈觸感和人格成熟度,結果如何? 你會抱怨他在教區裡吹噓,卻沒有祈禱生活、熱情和深度。反之,若一位靈性高卻缺乏修養的神父、總是談論「聖神之火」,人際關係卻失衡,處事方式刻薄,見證行為前後不一,你同樣會批評他。還可能遇到靈性與智識俱佳,卻缺乏牧靈創造力的司鐸——堂區毫無新倡議,毫無成長。你依然會感到不滿。
但當你遇見一位兼具靈性、智慧、仁愛與牧靈能力的平衡神父時,便能見識其中的差異。他以真理滋養心靈,以祈禱滋養靈魂,成熟地與人相處,並以牧靈遠見來建設教區。這種平衡正是教會對神父的期盼:並非追求完美,而是涵養能調和培育各面向的成熟境界。
誠摯地,
L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