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在主里仁】用完即棄

文:Liam

此專欄名稱來自《論語》中的《里仁》,意思是住在仁者之中。作為信友,我們要居在主耶穌內,因為祂常在父內。筆者希望透過對生活點滴的反省,帶出信仰的寶貴。

已故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第123段中提到現代社會的「用完即棄」邏輯。但請不要急於將此放入環保議題中理解,因為前後文真正關注的,是當代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危機與後果。這種邏輯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源自人類將一切以科技為中心、對人類權力的無限崇拜(the cult of unlimited human power),並最終相信:「除非能滿足人的即時需要,否則一切事物皆互補相干。」

文化其實存在於「需求」與「答案」之間的距離。當人渴求以己力窮盡資源,追求所謂的「無限」,這種文化便必然走向墮落。被「用完即棄」的邏輯囚禁的人,關係開始扭曲:人不再以愛相待,而是以利用為先;最終,人與人之間的裂痕也蔓延至人與受造物、甚至人與造物主的關係之中。

面對這種「用完即棄」的文化,耶穌會怎樣看待呢?在《若望福音》第十一章第33及38節中,當耶穌面對祂摯友拉匝祿的死時,祂哭了,且「心神感傷難過」。原文的字義甚至帶有「憤怒」之意——祂為永死給人帶來的悲慘而震怒,同時也以淚水表達他的痛苦。耶穌向我們顯示的,不是逃避苦難的道路,而是一種死亡不能毀滅的新生命。戰勝永死的途徑,並非延長壽命或控制生死,而是分享基督內那份屬於天主的生命。

現代人傾向以科技與經濟的力量,開發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本身並非全然錯誤,因為人受託的使命正是以智慧管理大地。無論是猶太傳統或希臘哲學,皆肯定此一職責。然而,若人類為滿足自身的欲望與權利而將自己置於萬物之上,便破壞了與自然的關係,把受造界視為冰冷無情的實體,任意操弄,對後果漠不關心。這正是教宗方濟各在反省現代科技時,承襲羅曼諾·郭蒂尼(Romano Guardini)思想的出發點。

試想,當人與自然的關係扭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變形。最終的現象,就是人視他者為「資源」,用完即棄。

這一切背後潛藏的思想,正是所謂的「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企圖克服一切人的有限性。若細思此思潮的後果,再觀察現代人的行為與處事態度,最後從耶穌的視角審視,我們或許能以郭蒂尼所說的「天主教世界觀」(Catholic Weltanschauung)來回應這股「用完即棄」文化。這種世界觀不是盲目地拒絕現代,而是細察其脈絡,洞悉其根源,並以基督的眼光重新學習如何與世界、與他人共處。

古語有云:「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若掌權者能感受他人的情緒,不再一味地「用」人,而是以仁心待人,必能成就一支良善的團隊。侍奉者若以智慧之心工作,細心聆聽並善用自身所能,彼此之間自然能建立起互相尊重與扶持的關係。如此,人與人之間,又怎會陷入「用完即棄」的悲哀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