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信望愛
9月13日參加「進入祈禱的聖地」分享會的那個午後,香港的酷熱絲毫未減,卻阻擋不了五十多顆渴慕的心走進塔冷通書舍。分享會上,來自澳門教區的靈修工作者羅芷芬女士,分享了她與家人在越南旅行時的點滴——在旅館泳池旁看著孩子嬉戲的瞬間,在沙灘鞦韆上凝望雲霞的時刻,在與親人共划獨木舟的歡笑中——她忽然停頓片刻,輕聲說道:「就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時刻裡,我忽然感受到愛的臨在,那是一種祈禱般的寧靜與感恩。」這句話宛如一把鑰匙,為我開啟了理解祈禱的新視野:原來神聖就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
這種將整個世界視為神聖的視角,讓我想起聖本篤的教導。他提醒我們處理萬物當「如祭台上的聖物一般」,待人要「如同接待基督一樣」。這就是「虔敬」的真諦:一種在平凡人事物中確信神聖臨在的意識。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引述的聖十字若望詩句:「我的愛人是綿綿的崇山峻嶺,孤寂的森林幽谷,奇異的海島,淙淙的河流,輕柔的微風絮語。」教宗闡釋道,聖十字若望並非說這些受造物本身是神聖的,而是因為天主與萬物親密交融的神祕經驗,使一切都歸屬於天主。
我們太習慣將靈修生活分割為「屬靈」與「世俗」兩個領域:參與彌撒、讀經、參加分享會是屬靈的;處理家務、工作、照顧家人是世俗的。但這場分享會讓我醒悟:這種劃分本身或許就是問題。若我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遇見天主,那麼在聖堂中遇見的又是誰?若我們無法在近人身上看見基督,在聖體中朝拜的又是誰?
聖本篤的智慧提醒我們,虔敬不在於終日留在聖堂祈禱,而在於洗碗時懷抱感恩之心,外出時為相遇的每個人默禱,工作時視若侍奉天主。這樣的靈修不需要特殊環境,因為它將整個世界化為聖殿;不需要額外時間,因為它將所有時光聖化為祈禱的時刻。羅女士在分享結束時說道:「祈禱不是我們去做的事,而是我們成為的狀態。」
踏上歸途,我特意放慢腳步。凝視街燈下飛舞的小娥,聞著麵包店傳來的香氣,聽著遠方傳來的笑語——一切彷彿煥然一新。改變的不是世界,而是我的心靈。如今我更明白了,祈禱的聖地不在遠方,就在生活的每個當下——在用心預備的餐桌旁,在耐心陪伴的時光裡。願我們整個生命,都能成為一首持續不斷的祈禱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