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SCJ
依則貝耳王后——阿哈布王的妻子,一位朝拜巴耳邪神的腓尼基人——派遣使者去威脅厄里亞的生命。厄里亞曾對抗四百五十名巴耳邪神的先知,並在天主應允他的祈禱、從天降下火燄焚盡了他獻於祭壇上的祭品後,處決了他們(列上 18:37–40)。在這神聖干預之後,上主降下雨水,結束了旱災。
儘管有這強而有力的證明,當厄里亞得知生命受威脅時,仍恐懼地逃往曠野。在那裡,他哀求上主取去他的性命,說:「上主啊!現在已經夠了!收去我的性命罷!因為我並不如我的祖先好。」(列上 19:4)他躺在一棵杜松樹下睡著了。忽然,有位天使拍醒他,對他說:「起來,吃罷!」他見有一塊用炭火烤熟的餅和一罐水。他吃了喝了,又躺下睡了。上主的使者第二次又來拍醒他說:「起來,吃罷!因為你還有一段很遠的路。」(列上 19:5–7)
厄里亞走向曷勒布山的四十天旅程——到達那梅瑟曾與天主相遇的地方(出 3:1; 19:3)——迴響著一個象徵性的跨距:一個世代、一段靈性成長的生命。如同梅瑟的禁食(出谷紀 34:28)、以色列在曠野的漂流(戶籍紀 14:33)、以及耶穌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瑪竇福音 4:1–2),它標記著靈魂邁向蛻變和與主相遇的旅程。
到達後,厄里亞躲進一個山洞裡。在那裡,「上主的話傳給他說:『厄里亞,你在這裡做什麼?』」(列上 19:9)對我們而言,聽到天主這樣問可能顯得奇怪,因為正是祂引領厄里亞來到那地方。天主的意圖是促使厄里亞自己去辨別,並自由地肯定他所選擇的道路。天主的引領是一種邀請,祂從不強迫;它需要我們自願且有意識地接受。厄里亞悲痛地回答說,他是唯一剩下的先知,他們還要奪取他的性命(列上 19:10)。
全然靜默的聲音
上主於是指示厄里亞站在山上等候祂經過。一陣強烈的暴風刮過山嶽,但上主卻不在風暴中。風以後,有地震——但上主亦不在地震中。地震以後,有烈火——但上主仍不在火中。隨後而來的是「靜默的聲音」(列上 19:12)。厄里亞一聽見這聲音,「即用外衣蒙住臉出來,站在洞口」(列上 19:13)。
列王紀上 19:12 的希伯來文本以(qol demamah daqqah)——字面意思即「全然靜默的聲音」來描述厄里亞與天主的經驗。這個看似自相矛盾的詞句成為翻譯者的挑戰,因為靜默按其定義本應無聲。然而聖經肯定,正是在這靜默中,厄里亞意識到天主的臨在——這是一種並非用耳朵聽見,而是在靈魂深處感受到的聲音。
這一刻啟示了與主相遇不是在戲劇性的展示中,而是在寧靜的親密裡。在此之前,厄里亞在一場激烈的抗爭中處決了巴耳的先知(列上 18:40),他相信熱忱和武力是重建以色列信仰的手段。但天主卻向他顯示了另一條道路。
厄里亞以為自己是最後一位忠信的先知,哀嘆道:「我為上主萬軍的天主憂心如焚,因為以色列子民背棄了你的盟約,毀壞了你的祭壇,刀斬了你的先知,只剩下了我一個,他們還要奪取我的性命!」(列上 19:14)然而上主啟示,厄里亞並非孤身一人,他的角色也並非不可替代。他奉命去給厄里叟敷油以接替他作先知(參閱 列上 19:16)。
進入洞穴:謙卑與交托的召叫
天主的聲音並非透過風、地震或火而來,而是透過寧靜。正是在這靜默中,先知必須平息他的情感——他那份對自我主張、報復和辯白的渴望。在天主面前,一切頭銜與榮耀都黯然褪去。我們只是僕人(參閱 路 17:10)。天主的召叫不是驕傲的徽章,而是對謙卑與感恩的召喚。對他而言,進入那形似子宮般的洞穴,是一次重生的邀請。
我們前往聖山的旅程必須以望德和交托的精神為標記。在每個階段,天主的眷顧都邀請我們超越自身的局限和自私的目標,在我們心靈的靜默中去聆聽祂。在獨處與簡樸中,沒有虛偽或野心,我們在單純地與祂同在中找到喜樂——並準備好承行祂的旨意。
厄里亞向他同時代的以色列人啟示,雅威遠遠超越那些被認為能掌管風暴和雨水的巴耳偶像。雅威不僅是大自然力量的主宰——祂更是給予靈魂平安的那一位。祂的聲音不僅限於雷霆或烈火,更以超越感官的方式說話。祂不僅透過可見的標記溝通,更穿透我們内在的深處,訴說無法言喻的話語,發出無法聽見的聲音——那撼動心靈和喚醒靈魂的神聖靜默。
誠然,天主的德能顯露於祂在我們靈魂隱密洞穴中所訴說的靜默之言中,在那裡,祂重新創造我們,使我們肖似祂聖子——降生成人的聖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肖像。「因為天主所預選的人,也預定他們與自己兒子的肖像相同」(羅 8:29)。
三項祈禱的提示
- 擁抱靜默
平息外在與內在的喧囂,進入天主的臨在。在日常生活中留出片刻靜默——這能預備你的心去聆聽祂的聲音。
- 背上你的重擔
像厄里亞一樣,以真我來面對天主。分享你的恐懼、疲憊和孤獨。坦誠地面對天主能開啟與衪更親密的道路。
- 放下自主
把你的角色交托給天主,讓祂重塑你的使命。放下對結果的掌控或證明自己的需要。對祂的重新導向與更新保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