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開啟你的聖經】(3)-厄里亞與漆冬匝爾法特的寡婦(列王紀上17:8-16)

文:李愛德神父, SCJ

社會文化背景

匝爾法特是古代腓尼基沿海的一座小鎮,位於地中海沿岸。這地區位處以色列境外,其意義重大——因為這顯示厄里亞在嚴重旱災與饑荒時,被派往了外邦人的地方。腓尼基人信奉多神,尤其崇拜巴耳邪神。

在農牧社會中,旱災必然導致饑荒,而最受打擊的往往是寡婦和孤兒——他們是社會中最脆弱的群體。沒有成年男性的保護或以勞力維生,他們常陷入困境與欺凌。

對這位寡婦而言,她的兒子是唯一的希望,期盼在他長大後能在晚年成為的依靠——在一個對她不仁慈的社會裡,這是力量的泉源。然而,她非常現實:她正準備與兒子共進最後一餐,等待着那無可避免的死亡來臨。

厄里亞與寡婦:映照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

當我們透過新約的視角解讀先知,便能更深入理解先知們和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形象、話語與象徵行動,都在耶穌基督的位格與使命中得到具體的呈現、滿全,甚至超越。正如聖奧斯定所教導的:「新約隱藏於舊約,舊約顯露於新約。」

「小河也乾涸了」(列王紀上17:7)。
當水流止息,厄里亞的獨自退隱生活結束了。上主——這位永遠令人驚喜的天主——派遣他前往腓尼基的匝爾法特,向一位貧困的外邦寡婦求取食物。

先知是傳教士。如同聖保祿,他蒙召走向社會邊緣,接觸弱小者,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和那些被排斥者互動。「上主的話」透過「上主的人」,從脆弱的狀況延伸至世界的角落,與這位「外邦」寡婦展開對話和互動。這正是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相遇時的場景:當祂疲憊口渴時說:「請給我㸃水喝」(若望福音4:7)。最終,這些婦女獲得的遠遠超過她們所渴求的。

厄里亞的請求打開了寡婦的心,使她向先知傾訴自己的絕境:那寡婦說:我指著永生上主你的天主起誓:我沒有餅,缸裡只有一把麵,罐裡還有一點油。你看,我正要拾兩根木柴,回去為我和我的兒子做點東西,吃了等死。」(列王紀上17:12)

上主曾對厄里亞說:「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17:9)。但這「吩咐」並非是一個「短訊」,而是需經過她的心去篩選過濾的。她雖信奉巴耳邪神,卻是一個慷慨和虔敬的人。雖然她意識到厄里亞是以色列人,又是一個事奉雅威的先知,她仍然尊重厄里亞和他的天主。

類似的情節也發生在撒瑪黎雅婦人身上——她曾有過「五個丈夫」,而現在與她同居的亦不是她的丈夫(若望福音4:18)。這六個丈夫象徵六個「巴耳」(巴耳被視為生育女神阿市托勒特的「丈夫」)。值得注意的是,撒瑪黎雅婦人將水罐留在耶穌腳下;她不再需要它,因為她將從另一口井得水喝——從基督心中湧出的活水(參閱若望福音7:38;19:37)。

匝爾法特的寡婦被耶穌稱讚,正是因為她雖未認識真天主,卻擁有以色列選民中罕見的心靈品質:謙卑、高尚、尊敬、慷慨、好客與坦誠(參閱路加福音4:25-26)。

耶穌也對門徒們說:「誰若因你們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他的賞報。」(馬爾谷福音9:41)祂並沒有提及這些人必須擁有領洗證書……

「你不要害怕……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直到上主使雨落在這地上的那一天,缸裡的麵,決不會用完;罐裡的油,也決不會缺少。」(17:13-14)


先知邀請她體驗天主的慈愛,她只需要信靠。上主從不讓我們在慷慨上超越祂。寡婦透過服從先知的話——即上主的話,而明白了這一真理。

以聖言祈禱

我們生活在澳門和香港,四周有許多人並不宣揚我們同一的信仰。如同厄里亞,我們被派遣去接觸像這位婦女一樣的人——慷慨、虔誠、尊敬且謙卑。他們可能是像匝爾法特的寡婦一樣,願意為子女犧牲一切的慈愛父母,或是在天主教學校中對耶穌懷有敬意和坦誠的非基督徒。尤其是在試煉與災難中,我們能作這些團結善行的見證。

  1. 我們如何在與非信徒的鄰居、同事和朋友的互動中,活出基督徒生命的先知性維度?
  1. 默想這位貧窮寡婦的態度與德行,求主開啟你的心和思想,從她與撒瑪黎雅婦人身上學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