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ítor Teixeira Universidade Fernando Pessoa
玫瑰聖母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Domingos,直譯為聖多明我堂),亦名「玫瑰聖母道明會院教堂」(Igreja do Convento dos Dominicanos de Nossa Senhora do Rosário),是一座巴洛克建築瑰寶,坐落於澳門半島板樟堂前地,鄰近市政署大樓。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隸屬於澳門教區主教座堂堂區,並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自2005年起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創建
教堂於1587年由三位來自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可能經菲律賓馬尼拉抵澳)的西班牙道明會神父監督建成。教堂初為木結構,至十七世紀方以磚石重建,歷經多次修繕與重建,才形成今天的規模與格局。本地華人稱之為「板樟廟」,意指其最初以木板搭建。這一名稱反映華人視該教堂為融合了中西元素的宗教場所。
玫瑰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十八世紀初「中國禮儀之爭」期間,道明會神父在支持教宗立場的同時,亦努力理解並適應本地文化習俗。教堂建築本身也體現了文化融合的特點,既融匯西方元素如巴洛克風格,亦包含本地特色,如採用中式瓦片及柚木門扇。1644年,教堂曾發生一宗慘劇,一名西班牙官員遭憤怒群眾追趕,於彌撒進行期間在祭台腳下遇害。1707年,道明會團體因在禮儀之爭中支持教宗,與持相反立場的澳門主教發生衝突,主教更對其施以絕罰。衝突期間,教堂關閉三日,會士們投擲石塊以抵抗士兵進入。
另一重要里程碑則是中國首份葡文報紙《蜜蜂華報》(Abelha da China)1822年9月12日創刊於此。然而,1834年,隨著葡萄牙帝國境內解散修會,教堂被政府充公,一度暫作軍營、馬廄及公共工程辦公室之用,其後方重開並修復為天主教敬禮場所。
玫瑰堂對花地瑪聖母及玫瑰經敬禮在本澳的推廣功不可沒。自1929年起,教堂即恭奉花地瑪聖母像。每年5月13日舉行的傳統聖像出遊,即由此教堂出發,前往主教山小堂,信眾雲集,蔚為壯觀。這一敬禮亦經此堂傳播至中國肇慶、東帝汶、馬六甲及新加坡等地。肇慶位於廣東省西江沿岸,歷史上曾為中國多個朝代的重要行政與文化中心。在該地區天主教傳播,尤其是花地瑪聖母敬禮的推廣中,肇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建築
教堂主立面呈淡黃色,飾以白色線腳,展現優雅的巴洛克風格。立面分為四層橫向結構及三部分垂直區段,中央部分冠以三角形山花,其上飾有橢圓形浮雕,展示道明會會徽。柯林斯柱式的立柱及綠色百葉窗為建築整體增添和諧美感。教堂內部由成排的白色柯林斯柱分為三部分,以磚砌拱券相連。中堂設有裝飾華麗的主祭壇,中央供奉聖母懷抱聖嬰的雕像,兩旁伴以木雕及牙雕聖人聖像。兩側設有走廊,入口上方為唱經樓。
巴洛克風格的祭壇飾以鍍金雕花,展示耶穌基督、道明會會祖聖道明,以及澳門教區主保聖人之一、十五世紀義大利道明會修女聖加大利納(錫耶納)的畫像。教堂同時珍藏大量牙雕及木雕聖人聖像,藝術價值極高。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
1997年,教堂進行全面修復,並於鐘樓內設立聖物寶庫。其中珍藏約三百件宗教文物,包括繪畫、雕塑及禮儀用品,豐富的收藏如象牙十字架、銀製聖杯與華麗刺繡祭衣,充分展現澳門天主教文化遺產。
玫瑰堂亦是澳門華人與西方宗教象徵互動的典範。儘管其本為天主教建築,但因最初採用木結構,本地人將其理解為「廟宇」,從而與華人熟悉的精神信仰概念相連接。這種文化交融使教堂成為宗教與社會對話的空間,凸顯澳門作為東西方交匯點的地位。
教堂參與如花地瑪聖母遊行等社區活動,增強其在華人社群中的影響力,促使部分天主教儀式成為本地文化與信仰生活一部分。
玫瑰堂是澳門宗教、文化與建築歷史的象徵。其雄偉莊嚴、寓意深遠的建築持續吸引信徒與遊客,承載著過去與現在。這座教堂不僅是澳門巴洛克風格建築的代表,更見證了歐洲影響與本土特色的融合,對澳門歷史、藝術及靈性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天主聖名之城」——澳門最具標誌性的聖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