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研析:陳耀聲神父著作
趙儀文神父
澳門利氏學社
陳耀聲神父,耶穌會士(1968-2015),其著作《十誡和真福八端:聖經研究和生活學》,由丹尼爾神父(Daniel J Harrington)及雅各伯神父、James. F. Keenan神父寫序。2012年由藍翰出版社(Lanham:Rowman&Littlefield)出版。《21世紀聖經倫理學:發展新興共識及未來方向》,由耶穌會士James. F. Keenan寫序,紐約Paulist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一位讀者可能需要陳耀聲神父聖經的傳記,來解釋充分欣賞其在二年內出版的學術著作。但如同智慧書所說:他在短期內成為完人與滿享高壽無異(4.13)
陳神父在2015年5月19日在美國耶穌會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被懷疑由於強烈的心臟病意外過世(註一),將他從密集而重要的研究及出版計畫中召回主懷。這計畫是三年前開始研究,內容為前述二本評論書籍。雖然由於不知名原因,這二本書的出版社不同,即使讀者對象可能有些微差異,二本書密切相關,這在序言中,丹尼爾及雅各伯神父,他們為陳神父的心靈導師,指出二本書孕育的背景,皆在從特倫特會議及改革階段、天主教復興時期。這時期堅持聖經教會傳統及聖事在真實生活中培養信德的重要,這更新努力一直延續到梵二大公會議之後Aggrornamento (bringing up to date)。
身為天主教倫理神學家,耀聲神父專注於消除在天主教會聖經研究的發展中(在不同解釋及聖經闡釋學派),聖經學者及倫理神學家之間的分歧。由於歷史因素這任一組學者皆不真正熟悉對方的特殊戒律。
在上述提到的寬廣背景中,固有存在的天主教道德神學家慣於以原則及應做及不應做的規定、戒律及禁止,來解釋他們的道德教導手冊,但避開解釋及聖經詮釋學的困難部份,在理察賽門及啟蒙時期之後,更不必說後期現代主義之後,這兩套教導原則,終於發展出批判地理性。
陳神父嘗試和其他司鐸導正這情況,他的目標很明顯地具有基督宗教的本質,來自亞洲,接受孔子儒家教育,以社會生活五種倫常關係為依據,在此教育中,十分接近基督宗教價值觀之人性美德,必須彰顯他,更加渴望跨越他所分辨儒家美德及天主教倫理的教導的差異,搭建橋樑,因此他對天主教神學家,不論是聖經或倫理學者的辯論卓有貢獻。
上述書評的第一本書相當自然地發展,正因其目標為減少上述聖經研究及道德教導的差異,為何不挑選聖經中基督宗教倫理碁石最典型的聖經章節,也就是十誡(出谷記:20:2-17)以及真福八端(瑪五3-12)?為了證實這樣的研究方法,這本書分為三部分。
關於先知性任務的一些反省組成第一部份,它呈現「連結聖經研究和基督宗教倫理學的結構」觀察他們的研究,從解釋到聖經詮釋學,從建立文本編輯編寫,到在聖經傳統中的情境解釋,作者引用艾倫Allen Verhey的洞見既有的聖經文本可被視為scripted script(既有的文稿),像是書寫的(scripted)文稿(script)需要進行完全理解及解釋,如同最原始的聖經文本,包括在其歷史脈終中單一或多重的編輯,根據其歷史背景的首次解釋書寫文本提供給其讀者,由他們再次解釋,意即在他們的歷史脈終,他們的社群及生活中,由他聖經變得像是由他們解釋的”接受的文本”為了能夠發現這情況,需要第二套反省系統來建立牢固的道德或倫理生活,並不是第一套或依靠哲學原則,如同倫理神學家以前曾做的,而是依靠「美德」。為了解釋美德本質如何互相影響,提到四種習俗和習慣、性格和個性陶冶個人典範,社群和共同身分──這二套反省系統給予這本書接下來二部份內容的結構部分。
第二部分基本上按照同樣形式。首先思考十誡或真福八端的聖經背景,接下來每一誡命或每一項真福仔細檢視聖經文本要表達或表明顯示的。最後每一章以相當大篇幅處理所需要的每一個特殊美德來實行某一誡命,或者某一真福,按照前面所提到的四種美德特質。
陳耀聲神父的著作:《十誡和真福八端聖經研究與真實生活之倫理學》,內容組職及說明方法的概略摘要,並無法公道評論這初步研究的品質。在這層面一個人可能感到遺憾,關於十誡及真福八端研究本身,附加的許多聖經出處來給予中肯切題意見,缺乏文本引言,這事實給整本書扎實的密度,不利於輕鬆閱讀及賞析,這可能是陳神父的目的首要對像為這領域的學者,做為初步嘗試,顯示一些方法學的突破,留給後代其他更多流行聖經研究及真實生活的倫理學。如果一個人回顧時間,和他出版21世紀聖經倫理學發展,新興共識及未來方向,一年後他可能渴望和他同事們分享他在這領域的新發現。內容較少的這本書簡要描述聖經倫理學二邊範少的進步,包括新興共識。上述已經間接提到而更細節地,更多理由地解釋(註解約50頁書目及索引)。
如果陳神父更長壽,他或許會在紀律和文化的未來橋樑,考慮其他二個目標。首先在評論的這二本書中,並未發現任何所謂「美德」之人類學分析,那麼就略為提及的儒家思想和天主教價值觀的緊密性而言,如同後記:西方到東方(十誡和真福八端P.231-241)在東西方傳統中列出美德比較列表,加上中文用語之簡短詞彙,更加令人深切遺憾的是陳耀聲神父英年早逝,使他無法透過艾里(Alley Verhey)所提供的Lens觀點,有些中國學者已經開始這樣的研究,來檢視儒家傳統scripted script 書寫文本及歷史文本。
【註】有關作者的附註及參考內容請參閱本報網頁版所載文章。
【註一】關於陳耀聲神父的去世及其學術背景,請見喬治George Griener「懷念陳耀聲」:http://americamagazine.org/content/all-things/remembering-lucas-chan-yiu-sing
【註二】關於這主題,請見L.Chan及j.keenan 透過美德倫理學連結天主教倫理學及儒家思想,神州交流第53期74-85: www.riccimac.org/ccc/eng/ccc53/content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