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白海豚
2016 年的電影《沉默》中,有一幕重現了澳門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堂,讓不少澳門觀眾倍感驚喜。這部電影的主軸,正是講述耶穌會士從澳門啟程前往日本長崎,調查當地耶穌會士叛教的情況,並最終親身經歷一系列教難和內心的掙扎。時至今日,在參觀長崎的朝聖地和博物館時,「マカオ」(澳門)常常出現在各大展板上。一連兩期,我們將淺談日本長崎的傳教、教難,以及長崎與澳門教會數百年來的歷史聯繫。
常常出現在各大展板上-web.jpg)
日本傳教、教難和大殉道
十六世紀,耶穌會士隨葡國人航海東來。1549年,首批踏足日本的天主教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與兩位耶穌會士,抵達日本鹿兒島。1550年,葡國商船駛進日本平戶港,南蠻貿易隨之展開,及至1570年獲准在長崎設立貿易據點,長崎正式開港。1576年澳門教區成立,那時澳門已是東亞航線的樞紐,傳教士從澳門出發,前往日本長崎和天草地區傳教,當地教務迅速發展。然而,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在1587年頒佈「伴天連追放令」(「伴天連」即葡文padre(神父)的日本音譯),將天主教定為邪教,下令驅逐傳教士並逐步取締天主教,捕殺天主教徒,日本教難肇始。
在教難時期,最著名的兩宗集體殉教事件分別為1597年的「日本二十六聖人」殉道和1622年的「元和大殉教」。這些基督徒因堅守信仰而慘遭酷刑致命。二十六位聖人於1862年宣聖,另外205位殉道者則於1867年宣福。
至於其他天主教徒,面對嚴酷的宗教迫害,有些選擇隱藏信仰成為「隱匿基督徒」;有的人離開日本本土;也有人選擇棄教以求生存。
直到十九世紀,隨著明治維新打開國門,天主教傳教士在近三個世紀後重臨日本,日本政府對基督信仰才逐步解禁,教難才正式結束。

西坂公園紀念碑、博物館和教堂
在距離長崎火車站僅約十分鐘步行路程的西坂公園,正是1597年二十六位聖人殉道的刑場所在地。1962年為慶祝日本二十六聖人宣聖100週年,日本教會在此興建了一座紀念碑、博物館和俗稱「西坂教会」的聖斐理伯堂。該建築群由曾參與西班牙巴塞隆拿聖家堂設計的建築師安東尼.高迪.科爾內特(Antoni Gaudí i Cornet)設計,因此聖堂的雙塔可見聖家堂的影子,而這座位於高地的聖堂亦成為長崎的地標之一。
紀念碑採用花崗岩砌成,正面為二十六位聖人雙十合拾、舉目向天的浮雕銅像,其中兩位則是張開雙臂,包括為人熟知的聖保祿.三木,相傳他在十字架上瀕死之際仍向現場群眾宣講福音,展現出對基督信仰的熱誠與無比忠貞。這二十六位聖人,包括四位西班牙籍傳教士、一位新西班牙籍(現墨西哥)修士、一位葡國籍修士,和20位日本籍信徒;教士中有耶穌會亦有方濟會士。
紀念碑上方的十字星刻有拉丁文「願萬民讚美上主」,據說這是他們行刑時不斷詠唱的聖詠。下方的十字架雕刻正是他們的受刑方式,並以日文刻有《馬爾谷福音》第8章的一句「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這二十六位為主作證的殉道者,確實以生命實踐了這道訓導。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81年)及教宗方濟各(2019年)曾親臨此地,憑弔祈禱並參觀紀念設施。
此外,在澳門主教府內有一幅《日本二十六聖人殉道》的油畫。該油畫繪製於1640年澳門,記載了這二十六位聖人在長崎光榮殉道的場景。 後方的博物館介紹十六世紀天主教在長崎的發展、教難、殉道以及隱匿基督徒的生活和「再發現」,當中展出不少珍貴的文物,這部份將在下一期連同相關篇幅一起介紹。請密切留意!
題內話:天婦羅是守齋名物!
眾所周知,天婦羅是日本料理,但它的原型其實來自上述大航海時代,由葡國人傳入日本的葡國菜。在葡國有一道名為「花園小魚」(Peixinhos da Horta)的菜色,做法是將荷蘭豆、蝦、蟹腿等食材沾上麵糊或馬鈴薯粉後油炸。葡國人抵達日本後,在四旬齋期要守齋,他們便利用當地食材製作 「花園小魚」。這道菜隨後在當地流傳,經過改良後,演變為今日的天婦羅。

有一說法認為,「天婦羅」(ten-pu-ra)一詞是日文音譯自拉丁文「ad tempora quadragesima」(即「在四旬齋期」)中的tempora。除此之外,長崎蛋糕、南蠻漬等日本料理也是葡國人傳入日本的,甚至麵包的日文「パン」(pan)亦是來自葡文的pão。 所以,在這四旬期,不妨選個守齋日,來一頓天婦羅,同時追憶一下這段讓澳門登上世界舞台的大航海時代吧!
參考資料:
- 日本長崎縣官網
- 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官網
- 澳門文化局官網
BBC中文網,《日本天麩羅的真相讓你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