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朝遊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世界朝.遊】里斯本的「大耶穌出遊」

文/圖:白海豚

適逢2025年禧年,主題為「希望的朝聖者」,本報特別開始新專欄「世界朝.遊」,每兩星期刊登一次,讓讀者們能以文字的方式,到全球不同地方的敬禮或朝聖地「朝聖」。

又因本主日為四旬期第一主日,澳門傳統會舉行苦難善耶穌出遊,故特意刊登里斯本的大耶穌出遊。

本主日,澳門教區依照傳統,在四旬期第一主日舉行「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出大耶穌」,已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澳門的天主教聖像出遊文化承襲自葡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特色。適逢這個出大耶穌的主日,就讓我們一窺葡國本土的大耶穌出遊吧。

里斯本大耶穌的起源
大耶穌出遊,簡單來說就是一場「抬着真人大小、背着十字架的耶穌像,在街頭進行大型拜苦路」的活動。「出大耶穌」被喻為澳門一大宗教特色活動,但在葡國乃至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從古城到小鎮也有同類型的聖像出遊。其中,歷史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當屬里斯本的大耶穌出遊。
澳門的「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葡文全稱為Procissão de Nosso Senhor Bom Jesus dos Passos,而里斯本對應的則是Procissão do Senhor dos Passos da Graça,直譯為「恩寵苦難耶穌聖像出遊」,這裏的「Graça」指的是恩寵之母修道院以及連帶的格拉薩堂區。

里斯本大耶穌出遊的歷史追溯至16世紀。1586年(澳門教區10年),在里斯本的王室畫家 Luís Álvares de Andrade 受西班牙西維爾的聖像出遊所啟發,希望成立一個敬禮十字聖木的善會,並效法耶穌走上加爾瓦略山的苦路。最初他物色在山崗上的耶穌會聖羅格堂,惟耶穌會以空間不足為由而拒絕,他遂轉向另一座山頭的奧斯定會恩寵之母修道院並叩門成功,「十字聖木會」(Confraria da Santa e Vera Cruz)於當年正式成立。Luís其後向一位意大利雕塑家購買了一個耶穌的頭像,給他加裝了軀幹並加以裝飾,翌年得到里斯本總主教 Miguel de Castro 的批准,歷史上第一次的苦難耶穌聖像出遊於1587年正式舉行1。

根據官網介紹,他們號稱里斯本大耶穌出遊是「最古老、且是葡萄牙及全球苦難耶穌出遊的先驅」2。隨後這項天主教聖像出遊便傳遍葡萄牙殖民帝國的不同角落,包括澳門。
現今里斯本大耶穌出遊由「皇家聖十字架及恩寵苦難耶穌兄弟會」(Real Irmandade da Santa Cruz e Passos da Graça)負責主理,四百多年來每年四旬期風雨不改(他們確實風雨不改—去年就在雨中舉行),唯獨2021年因新冠疫情而不開放公眾參與,434年的傳統不幸被打破。除了上述的值理會主理外,里斯本仁慈堂、聖羅格兄弟會等亦參與其中,但數百年來這些值理會之間發生過不少恩恩怨怨和併合分離,在此先不贅述(若有興趣或知情的教友,歡迎交流分享! )。

遊行日子與路線

有別於澳門,里斯本大耶穌出遊是在四旬期第二主日舉行(但今年因不可抗力因素,宣佈將破例調動至第三主日即3月23日)。


遊行路線和苦路各處的位置,是在1587年由總主教攜同Luís一起「落區」勘察擬定的,四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沿用此路線。隊伍從聖羅格堂(即當初拒絕了Luís的教堂)出發,穿過里斯本的市中心,全程共設苦路七處。在第三處「聖母遇見耶穌」時,聖母像會從聖道明堂搬出並加入遊行當中。最後抵達山崗上的恩寵之母堂,主教站在山邊以十字聖木降福里斯本城並在聖堂主持結束彌撒。

然而,在1910年葡萄牙革命後,第一共和國時期(1910-1926)政府因為對教會態度敵視,導致遊行規模大幅縮減至格拉薩堂區內,一直至2013年才正式恢復 1587年所制定的原始路線,延續至今。

遊行特色

里斯本大耶穌出遊的規格與澳門接近相同。在出遊正日前數天,大耶穌像會低調地從恩寵之母堂運往聖羅格堂,加以裝飾並安置上轎(若無誤,應該沒有舉行公開的特別儀式)。

遊行當日,主色調同樣為紫色,大耶穌會的兄弟們身穿紫袍,由一眾手持權杖的資深成員領頭,兩旁有天使造型的小朋友手持刑具,前方伴隨銀樂隊。大耶穌轎周圍有持長燈與吊爐的輔祭,後方是神父們,以及在華蓋下手持十字聖木的主教。最大不同是沒有韋羅尼加,也不會唱那段哀歌,但有聖母像參與(據聞昔日澳門大耶穌出遊是有聖母像站在聖母遇見耶穌那一處,待查證)。

手持刑具的小天使
第三處聖母遇見耶穌
總主教手持十字聖木

苦路每一處皆有不同神父講道,因此遊行時間比澳門長得多,不少人走過市中心內的兩三站便會中途離開,最終抵達恩寵之母堂時通常已是黃昏。
宏觀整個遊行,從銀器、布飾到花卉佈置等細節皆見其精緻,猶如澳門大耶穌出遊的升級版。更準確地該說,苦難耶穌出遊歷經悠長歲月與距離傳至澳門,許多硬件上的細節雖有所簡化,但其內涵不減,甚至在信仰的表達上愈加深厚。

後記:同宗同源

筆者在疫情前曾有幸親身參與里斯本的大耶穌出遊。相比去年參與「臺灣萬金聖母遊行」,在葡國看到「出聖相」確實更感親切。儘管那是首次參與,但整個儀式的氛圍與細節,處處都能與自己在澳門教會的經驗產生共鳴,彷彿親眼見證了澳門「出大耶穌」的前世今生。

關於澳門苦難善耶穌的由來,那些傳說大家或許已聽過不少。而當年里斯本大耶穌的誕生歷程,則與澳門「出大耶穌」的來源故事有着微妙的相似之處——

里斯本大耶穌的創始人原希望把聖像安置在地勢略高的耶穌會教堂但遭到拒絕,最後轉由地勢更高的奧斯定會教堂所接納。此後,每年大耶穌像會先被送往那間當初拒絕的教堂過夜,四旬期主日再隆重遷回原教堂,全程共設苦路七處。
是巧合,還是歷史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再詮釋?這就不得而知了,有待澳門歷史學者進一步考證。然而,無論那些故事傳說屬真屬假,「出大耶穌」這一宗教習俗,從葡國流傳至澳門,相信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1 資料來源:Igreja da Graça 官網,《História Irmandade》

2 資料來源:Irmandade de São Roque官網,《Procissão do Senhor dos Passos da Graça》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