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Dominic:
衷心感謝你寫給我們的信,天主藉你所獲得的經驗勉勵我們繼續祂的工作,為此,請為我們祈禱。
記得剛過去的基督君王節,我們一起在靜默中步行到聖堂。沿途上,和風吹拂,上主的柔情引領我們幾隻小羊安全抵達羊棧。祂熱切尋找羊群之情在讀經中表露無遺:「我要親自牧放我的羊,親自使他們臥下──吾主上主的斷語──失落的,我要尋找;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病弱的,我要療養;肥胖和強壯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義牧放他們」(則34:15-16)。不論是海天的藍、山巒的綠、聖言的力、陪伴者的愛、祈禱者的渴,天主以祂認為最好的方式直接及親自牧放我們。縱使角色有別,我和你一樣同時經驗到上主的親臨和照顧。被愛的滋味,甜在心頭。
觸動我心的,有避靜者阿輝首次在竹灣欣賞晨曦的一幕。聽到他分享後,翌日清晨,我抱着極大的好奇走到最佳位置,親身感受創造之美。在澄明與恬靜之間,傳送到耳朵的,是大自然的音韻。上主的愛化成感受的語言,在我、阿輝及熟睡中的避靜者體內流動。
讚嘆的感覺值得我們回味再回味。猶太裔的神學家和哲學家Abraham Joshua Heschel在他的詩集寫下:「我祈求的不是快樂之恩,而是讚嘆之恩,而祢一一賜予了我。」聖十字若望感覺到「萬有是天主」,這份內在對天主的敬畏和讚嘆毫無保留地表達在《靈歌》中:「綿綿的崇山峻嶺是豐富,廣闊,美麗,優雅,繁花盛開和馥郁芬芳的。對我而言,我的愛人就是這些崇山峻嶺。」聖詠作者的描述也幫助渺小的我們去默觀天主無盡的創造力:「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穹蒼宣揚他手的化工;日與日侃侃而談,夜與夜知識相傳。不是語,也不是言,是聽不到的語言」(詠19:2-4)。寫到這裡,我的心情好像聖母和依撒伯爾和她們腹中的胎兒相遇的感覺:讚嘆!那道讚嘆之氣在我肚腹內運行,喜樂從內向外流溢,超越言,超越語。
Dominic,你在信中寫道:「我也曾參加過不少退修避靜之類的靈修活動,一般都是隨同善會,或以個人名義參與。」然而,「反觀今次我參加的『個人指導避靜』,則完全不盡相同。」這使我想起耶穌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時說:「你們說我是誰?」(瑪16:15)。耶穌的問題是給所有人!我們無法把靈性的功課交給他人做,也無法著他人代我們祈禱。祂極渴望我們每個人面對面和祂分享我們的經驗。
在避靜中,你說過「能在主內的大愛重生,感覺自己原來是一直滿載着主的恩寵。忽然想起,晉代大詩人陶潛的名句:『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是的,祂的臨在需要人去發現!就像耶穌講的「失錢」比喻:婦女遺失了一個「達瑪」,她點上燈,細心尋找,「待找着了,她就請女友及鄰人來說:你們與我同樂罷!因為我失去的那個『達瑪』又找到了」(路15:8)。
由失去到找到,由朦朧到明朗,避靜者內裏經驗了一層又一層的轉化,最終以新的眼光目睹新天新地。「理解之門若已潔淨,萬事萬物的本性:蘊藏在其中的無限,就得以呈現。」英國詩人文學家布萊克(William Blake)所說甚是。或許,祈禱就是讓我們在主內讓一切好的壞的都自由地呈現奉上,再讓愛引領着自己去開啟出其中的真善美。
主顯節將至,願主向你及你家人顯祂「光輝的儀容」(詠4:7)。
靜院同工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