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鄺Sir
以往每次參加朝聖活動,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但都未曾試過用文字來表達感受,與大家分享。
3月15日與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一行50多人,前往香港堅道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參觀,聆聽修女介紹聖瑪大肋納的福傳事蹟,忍不住拿起筆來,與大家分享體會。
聖嘉諾撒瑪大肋納17歲那年,曾一度深信自己被天主召叫,去過隱修的生活。後來天主聖神卻在她心裏催促着她 , 要為了福傳事業貢獻自己,去服務那些有需要的人;她每天抽空去默想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與痛苦聖母的愛,並以此去加強自己的祈禱精神。主的熱忱驅使她於1808年,在出生地意大利韋羅娜, 開始各項仁愛及教育工作,好讓人們認識和愛慕耶穌。
後來,於1860年, 即她去世後25年,有六位修女,作為女先鋒隊抵達香港, 由22至39歲,她們完全不懂得本地的語言及文化,竟然如此勇敢地自願離鄉別井,來到香港傳教;從此,香港變成了前往外方傳教的基地:於1868年,擴展至中國神州大地;1874年,延伸至澳門;其後及至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以及澳洲等地。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負責人向我們介紹了200多年來, 該會修女的傳教事蹟,並指出: 我們憑着對上主的愛戴和熱心,深切回應「願所有的人都認識和愛護基督的呼召,以及對上主安排的絕對信賴」,到處用愛去服務市民,尤其是傾注在那些無助和極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正如始祖——聖嘉諾撒瑪大肋納說「愛德像野火,不斷蔓延,並把一切都燃燒起來」。
對於福傳方面,回想我小時候,住在美副將馬路聖心學校對面的美上校圍, 那裏的鄰居大多數是土生及天主教徒,有人引領我,每逢主日,到學校的教堂祈禱,並聆聽修女的講道,聽完後,只要交付一毫子,修女便致送一大包餅乾或麵餅,回去與家人共享。所以我自小就懂得背誦文言文的《天主經》:「在天我等父者,我等願爾名見聖………」及《聖母經》「萬福瑪利亞,滿被聖寵者,……」。後來在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我曾到廣州的石室教堂,想入去參觀及祈禱;守門的人說:「這裡只准許天主教徒進入,怎樣證明你是呢?」我就在他面前立刻背誦了文言文的《天主經》和《聖母經》,證明是「自己人」,於是獲准入內,我非常開心,真是永世難忘。

現在我所處的堂區,是祐漢聖若瑟勞工主保堂。1998年11月29日,在勞工堂祝聖啟用儀式上,林家駿主教說,新聖堂的外型像一雙張開的手臂面向着中國,象徵歡迎廣大中國大陸群眾來探訪和認識基督……作為在勞工堂領洗的長者教友的我,更應該以言行,讓別人在我身上體會到天主的臨在。
過往一次朝聖活動中,認識了澳門聖瑪大肋納學校的校長,經她允許,我把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朝聖時所拍的教堂照片,精選50張,以《天主的聖殿》為標題,在該校舉行圖片展覧, 首先向老師介紹每個教堂的簡單背景,再由老師分別向學生講解; 這也是福傳方法的一種。
我認為,聖神給予我的拍攝技巧,加上自己的努力學習,通過漂亮的影像,讓人目睹世界各地天主教堂的雄偉壯麗;又配合講解,使人認識聖殿內的聖經故事。後來更在聖保祿學校及聖瑪沙利羅等校巡迴展出,達到福傳的效果。
今次往香港的朝聖活動中, 我們了解到嘉諾撒修女在港澳150多年來所走過的路,雖然世事變幻無常,然而慈悲的天主,卻親臨人間,撫慰那些身心飽受煎熬的人, 以大能來支持那些脆弱的人;不錯,正如瑪大肋納所說,天主是我們唯一的依靠和希望;從信仰的角度來看, 我們要加倍努力,以堅定的信德和謙卑的精神,繼續將自己僅有的才能貢獻出來,活在主內,身體力行, 以嘉諾撒瑪大肋納為榜樣,努力福傳,以生命影響生命,把基督無條件的大愛傳揚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