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教宗府講道神師將臨期第一場默想

教宗府講道神師將臨期第一場默想
「天主有許多救贖的方式」

(梵蒂岡新聞網訊)跨宗教對話與福傳並不對立,而是確定福傳的方式。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上週五(2日)在保祿六世大廳為聖座部會的首長們進行了今年將臨期首次講道,教宗方濟各也在場聆聽。樞機表示,耶穌派遣門徒們「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這無疑保持其永恆的效力,但需要在其歷史環境中加以理解。

樞機解釋,在當時的語境中,「萬民」是一種表達方式,說明耶穌的訊息不是僅針對以色列,也面向整個世界。耶穌的話「對所有人永遠有效,但對於已經信奉其它宗教的人,需要予以尊重、耐心和愛」。聖方濟各.亞西西領會了這一點並付諸實行。他在《會規》中提出「去和阿拉伯人及其他異教徒接觸的兩種方式」。首先是不要爭吵,而是接受「因天主的愛而受造的每一個人」,宣認自己是基督徒。其次,一旦「看到上主喜歡,就宣講聖言,使他們相信全能的天主父、聖子和聖神」。

樞機由此談到「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的現實意義。他說,「如果相信基督是得救的信仰,那麼如何看待那些沒有機會相信祂的人呢?」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信仰也是多元化」的社會中,神學,包括東方和西方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實際上只是在基督信仰生存的世界中發展起來的」。過去「也知道其它宗教的存在,但這些宗教從一開始就被視作虛假的,或根本不被重視」。除了理解教會的方式不同外,眾基督徒都深信「教會之外無救恩」(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這個傳統上公認的道理。

樞機強調,「如今不再如此」。一段時間以來,一直進行「宗教之間的對話,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並承認臨在於每個宗教的價值」。在天主教會方面,梵二大公會議《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成為起點,而且「這樣的方針也是歷史上所有基督信仰教會的共識」。我們以這種承認的態度,表明「相信教會之外的人也能得救」。

坎塔拉梅薩樞機進而詢問,在這種新的願景中,「教會之外無救恩」這一傳統的公理豈不是存活在「信仰之外無救恩」這一公理當中?他說,在一些基督信仰環境中,基督信仰實際上是「佔主導地位的教義,這成了致力於傳教的動機」。不過,如此一來「救恩在起點上就被限制在少數人身上」。這不僅「首先曲解了基督,把大部分人從祂那裡除去」。

樞機表示,我們不能相信「耶穌是天主,卻又將祂的顯著性只局限在狹窄的範圍」。樞機引用《聖經》指出,凡不認識基督,卻憑着良心行事(參閱羅2:14-15)、向近人行善(參閱瑪25:3)的人,是天主所喜愛的。在《宗徒大事錄》中,伯多祿也說「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凡在各民族中,敬畏祂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祂所中悅的」(10:34-35)。

此外,一般來說,信奉其它宗教的人「相信天主存在,且信祂賞報尋求祂的人」(參閱希11:6),因此踐行《聖經》「視為每個信仰基本且共同的主張」。這對猶太教弟兄們尤其如此,他們相信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也是我們基督徒相信的同一個天主,這個天主「有許多我們無法想象的救贖方式。祂建立了祂的恩典『渠道』,但沒有將自己束縛在其中」。救恩的卓越渠道之一是「痛苦」。

在基督「本身承擔了痛苦並將之贖回之後,痛苦也以自己的方式成了救恩的一件普遍聖事。各種痛苦,不僅是基督徒的,都以某種方式奇妙地『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哥1:24)。因此,「教會慶祝諸聖嬰孩殉道,儘管他們不知道自己是為了而基督受苦!」說到這裡,樞機表示,「我們相信所有得救的人是因着基督的功勞而得救」。因此繼續不斷地「向每個人宣講福音」是「必要的」。

坎塔拉梅薩樞機最後指出,傳福音的動機「應該改變,但改變的不是這個事實」。在這一願景中,我們必須「繼續宣揚基督,但不是為了一個消極的理由,也就是:不傳福音的話,世界將被定罪;宣揚基督是為了一個積極的理由,即對每個人來說,耶穌是無比的恩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