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禮儀為今天所選的讀經,彷彿是在描寫一趟旅程。這趟旅程帶著每位基督徒,由從罪惡中皈依,到得醫治,到感銘天恩,最後到在末世之中活出實實在在的人生。
這趟旅程從納阿曼以及那十個人身上的癩病開始。癩病在當時是會使人與世隔絕的主要疾病,引申比喻我們的罪性,是使我們不堪站在天主面前,也是使其他人厭惡我們的主因。與天主分離,並與社會隔絕的我們真的是處於一個低得不能再低的境地,也是一個單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無法掙脫的窘局。
天主的先知——代言人——卻走進這些絕望的處境之中。厄里叟和耶穌以他們各自的方式把天主醫治人的力量——祂的恩寵——帶到有需要的人那裏去。值得留意的是,在讀經一和福音選讀中,天主醫治的「代理人」與那些需要醫治的人都不屬於同一個社群。換言之,天主的恩寵並不按人自己所定的種族、或性別、或階級、或世代的分野來工作。天主醫治人的恩寵,我們有時會在意想不到的人身上找到。假若納阿曼不願意跨於種族的藩籬,他也不會進自己陌生的河水中得以治癒。假若那位撒瑪黎雅人沒有走進其餘的猶太癩病人群之中,或者假如他沒有去找猶太人耶穌,他也無法得到醫治。天主的恩寵,的確會透過超越我們想象的地方和方式來出現。
我們得救之旅的下一站便是感恩和讚美。納阿曼和那撒瑪黎雅人的心中都充滿感激,以致他們都親身去找那位治好了他們的人。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已經走出窘境的大喜,而忘記了這一切都是別人——天主——無償地給予他們的。他們二人想必也是喜出望外的,但讀經卻告訴我們,他們的心中是充滿感恩的。他們那充滿感恩的讚美,想必與聖詠作者口中所宣的無疑:「請眾向上主高唱新歌,因為他行了奇事。/全球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普世大地,請向上主歌舞;請踴躍,請歡樂,請彈琴演奏」。
的確,儘管信仰經驗很多時候是很個人的,但活出信仰的生活卻無法擺脫其團體的向度。正如教會在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1965年所通過的《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所教導的:「教會的惟一宗旨是讓天主之國臨格於大地,並使整個人類得救。凡天主子民,在這世界的旅途上,所能提供於人類大家庭的好處,皆出源於一點,就是教會是「拯救普世的聖事」,揭示着並執行着天主愛人的奧蹟」(第45號)。
也許由教宗方濟各在較新近的時候——2013年——所說的話,我們更容易理解:「救恩是為所有的人,由天主所完成,並由教會喜樂地宣揚。天主找到渠道,讓每一時代裡的每個人都與祂結合。祂選擇召叫他們,集合起來,成為選民,而不是眾多孤立的個體。凡靠自己或一己的力量,絕得不到救恩。人與人之間所交織的位際關係牽涉到人的社團生活,有鑑於此,天主便吸引我們。祂所揀選並召叫的這個百姓就是教會」(《福音的喜樂》,第113號)。
那些意會到自己已獲得痊癒,明白到這是白白贈予他們的恩惠並回去謝恩的人,藉此跨過了進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門檻。正如保祿在今天的書信中所提到的:「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而這新生則是全然建基於信德。對納阿曼來說,是對先知的話的信心;對那得了癩病的人來說,是對耶穌的話的信心。禮儀今天提醒我們的,是與之前主日的訊息一脈相承的:一)信德的重要性;二)在信德的傳承和培育上,基督徒團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