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2點教導我們,「耶穌基督以獨一和無可比擬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內。祂以祂的體血、連同祂的靈魂和祂的天主性,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臨現。既是天主、又是人的基督,整個地以聖事的方式臨現於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下」。
實體和聖事的方式的臨在
為了能夠明白甚麼是「實體的臨在」,我們需要明白「實體」(substance)和「依附體」(accident)這些詞彙的意義。根據亞里士多德和多瑪斯哲學,每個受造物都是擁有兩個原則的合成物:實體和依附體。實體是那事物本身。比方,當我們問,「它是甚麼?」時,我們意圖找出該事物的實體。當我們問,「你能夠解釋或指出它的特性」時,我們意圖找出它的依附體。所以,當我們說基督是實體地臨在時,這是指基督皆同「祂的體血、連同祂的靈魂和祂的天主性」(《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2點)一起臨在。
再者,祂的臨在,是「聖事性的」。這意謂甚麼?我們說過,聖事被定義為一個無形之現實的有形標記。在感恩(聖體)聖事中,耶穌基督是無形的現實。祂是實體地臨在,但祂的臨在不是透過祂的外觀或依附體,而是透過兩個有形可見的標記:餅和酒的依附體(或稱外觀)。我們所見到的、看到的,嘗到的是餅和酒的顏色、芳香和味道。我們不能看見基督人性身體的依附體(或外觀)。因為這個原因,教會沒有說它是一個「有形的」(physical)臨在,而是聖事性的臨在。我們或會說耶穌「彷似」或「偽裝」自己為餅和酒。祂沒有使用祂的外觀或身軀來向我們展現自己,而是借餅和酒的外形來作此事。
「基督的臨在是聖事性的」這個事實解釋了為甚麼擘餅不會將基督的身體裂開,因為基督的臨在不是按外觀的,而是聖事性的。
這聖事性的臨在如何展現出來?
它在彌撒的祝聖中展現出來。在主禮者以文字宣讀:「這是我的身體」和「這是我的血」(參閱《天主教教理》第1377點)時,「實體轉變」便發生了。
甚麼是實體轉變?《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3點解釋說:「實體轉變即是說,餅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基督身體的實體;酒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祂寶血的實體」。
這力量是基督在最後晚餐時賦予宗徒們的。當時,祂對他們說:「應這樣行,為記念我」(格前11:24)。《天主教教理簡編》在同一點中指出:「然而,餅酒有形可見的特性,亦即『感恩(聖體)聖事的餅酒形』,仍保持不變」。
祝聖之後,餅和酒消失了。但它們的特性卻保留下來。這個現象是獨一無二的。在大自然中,當某事或物轉變為另一個事或物事(實體轉變)時,它的外觀也隨之改變(附體改變)。但這情況例外。
《天主教教理》第1377點進一步教導我們,上主的感恩(聖體)聖事性臨在,「祝聖的餅酒形持續多久,基督的臨在就持續多久」。因此,當我們領受耶穌基督(領聖體)時,只要餅的特性還存留在,主基督就真正地、真實地、且實體地臨在我們的身體中。我們是,在這珍貴的片刻中,活生生的聖體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