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聖安多尼堂頤老之家與夢劇社合辦《火樹銀花——漂流故事閣》長者生命故事作品展,將於本週末結束為期數星期的展出。本報在故事展開幕當天,訪問了夢劇社藝術總監莫家豪先生,邀請他分享整個計劃的緣起、概念及期望。
這是第一次與聖安多尼堂頤老之家合作嗎?
不是的。夢劇社和頤老之家自2014年開始一起合作。之前我們都有合作舉辦過不同類型的社區藝術計劃,譬如在2016年舉辦了一個名叫「老友不老」的社區藝術計劃,當時有許多不同的藝術課程,在白鴿巢公園裡與「老友記」們做一個社區的展出及表演。在2019年的澳門藝穗節,我們合作做了一齣話劇,於盧家大屋進行了一個名為「握握手,做個老朋友」的話劇演出,整個演出都是由長者和青年義工一同去演繹,內容就是長者們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們對於在澳門生活的一些感受。
故事冊的形式是首次嗎?
類似的形式都有試過的,但製作整本故事冊則是第一次,是一個新的嘗試。而今次的「火樹銀花」計劃是從上年起開始,直到現在此刻。
其實「火樹銀花」計劃的理念和宗旨是甚麼呢?對未來有甚麼願景?
我們夢劇社是一個劇團,所以很多時候都是運用戲劇的方法,去與長者溝通。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希望透過話劇,去打開某些標題去表達、打開溝通的方法。在與長者相處時,很多時都會聽到對方說:「我無用了。我老了,沒有用了。」又或者,他們會有些負面的想法:「我甚麼都不懂。我的意見和感受都不重要的。」所以,其實就是希望透過戲劇,去讓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當他們處於一個舒適的環境中——有時在課堂,有時透過戲劇的活潑氣氛——然後長者便會互相分享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故事。而且,有青年義工去聆聽他們的故事,令他們會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
有時候,當聽到他們一些從前的故事,我們義工都會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的!」便會感到驚奇,甚至覺得他們真實過去的故事,能給我們很多啟發。就是透過長者與我們青年的交流,「老友記」們便會感受到:「原來我以前的東西、我的故事,他們(青年義工)會覺得如此珍貴、好奇,他們會喜歡聆聽的。」接着,他們便會開始嘗試將自己打開更多,更嘗試主動去表達自己。這個「打開自己」的過程是第一步,但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先踏出第一步,才能達到第二步,也就是自我價值的重新肯定;如此一來,便有一個互相交流的效果。
在頤老中心上課的過程中,長者們都會嘗試勇於表達,然後再擴展開去:他們回到自己家庭或再到社區中,便會更願意、放膽去說自己的故事;這也是我們的第三步:社區分享。整個計劃就是透過不同類型,去讓長者們自己擴展開去、傳播開去。整個交流效果,就是我們計劃的目的。

為何今次會與以往不一樣以戲劇形式擴展到社區?或者說,為何以故事冊的形式展現?
因為我們表演的部份,雖然會有許多觀眾觀看,但始終座位有限和固定了一些特定的時間,長者未必每位親友都能欣賞他們的生命故事,但這個故事冊能讓他們帶回家中,向家人或親友展現。為何今次展出都只是複製品呢,因為我們整個展覽原定於今年三月展出,當時的確打算以正本展出,並在展覽過後讓他們能帶回家細味。但因為疫情關係,展覽不得不推遲,而我們又十分希望他們能盡快把故事冊的成果與家人分享(這也是整個過程最重要),所以我們所有義工便決定合力為所有「老友記」製作複製本,展覽時使用複製本,讓他們能把正本帶回家,成為他們家中的「家傳之寶」。
而今次主要以「手作」為主要的載體。但原本計劃中,在疫情前,我們打算用更大面積的展覽場地——盧九公園的春草堂——去作展覽和演出。因為疫情關係只能改變策略,希望明年疫情好轉後可以在盧九做一個展覽,再加一個線上的戲劇表演,讓「火樹銀花」能真真正正飄流到社區中。
能說多一點關於夢劇社嗎?為何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團體——夢劇社和頤老之家——能擦出火花呢?
夢劇社其實於2008年成立的,我們是一群熱愛戲劇的青年伙伴,同時我們渴望能透過創作和戲劇,去回饋社會。原本一開始與頤老之家合作,是因為我個人的緣故,因為我自從中學起便有在頤老之家做義工,所以也認識頤老之家執行主任李然崧姑娘。又因為我修讀戲劇科目,畢業回來時,李姑娘便邀請我成為頤老之家的戲劇導師。加上李姑娘一直有一個願境,便是希望長者能說出自己的故事,於是便構思到整個計劃和發展,並一直合作至今。
在頤老之家教導長者戲劇後,令我覺得很感動,亦感到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是一份使命。於是便與組成劇團的朋友一起合作,並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夢劇社其實都頗著重透過藝術活動,去參與社會、回饋社會。因為除了長者戲劇這個項目外,我們亦有舉辦青年的戲劇培訓,因為我們也想把這「藝術回饋社會」的精神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