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熱帶氣旋吹襲非洲三國 教會、救援機構響應救災 莫桑比克爆發疫情

(綜合報道)印度洋強烈熱帶氣旋「伊代」(Idai)上月19日吹襲非洲東部莫桑比克、馬拉維及津巴布韋,估計逾260萬人受災,三國官方初步統計死亡人數逾350,其中莫桑比克災情最為嚴重,近日更爆發霍亂。聯合國形容,今次風災為非洲東南部、甚至可能是南半球史上最嚴重風災。

「伊代」風速達每小時194公里的,數天已為三國造嚴重水浸、農作物嚴重受損,受災地區的多條主要道路被切斷、電力及食水供應中斷、電話及網絡通訊亦一度中斷。

津巴布韋穆塔雷教區(Mutare Diocese)的聖盧安江修院中學(St. Charles Lwanga Seminary Secondary School)是一間天主教寄宿學校。風災導致嚴重山泥傾瀉,校內宿舍約50名師生一度陷入困境。部份學生把泥土挖出,老師將受傷學生帶到十里以外的山區,最後獲軍隊救助並送往當地最近的醫院救治。

在莫桑比克,總統紐西(Filipe Nyusi)在19日接受電台訪問時發表全國講話,指自己在兩條主要河流看到很多浮屍,形容風災恐怕已造成逾千人死亡。

莫桑比克天主教救濟服務中心(Catholic Relief Services)代表德爾.布達蓮(Erica Dahl-Bredine)18日在接受傳媒電話訪問時稱,難以準確知道損毀程度及確實的死亡人數,因為基本的設施及信訊綫路已幾乎全部崩潰:「而莫桑比克第二大城市及主要港口貝拉(Beira)亦幾乎完全被摧毀,城外的地區根本不能到達」,因為風災導致該地大停電,連貝拉國際機場亦要關閉。

德爾.布達蓮又形容當地災民的苦況:「人們被困在屋頂和樹上,因為是唯一暫避的方法,並等待救援。」她又說不少道路及大橋都被沖走。隨着河流泛濫,整個村莊都被淹沒,不少遇難屍體在洪水漂浮着。

她續指,現時天主教救濟服務中心正與當地明愛及其他教會團體合作,先評估當地災民的需要,從而提供適當的協助。

莫桑比克是一個地形狹長的國家,沿着印度洋約有1500里長的海岸線;全國約有三千萬人口。「伊代」上月14日侵襲莫桑比克,在貝拉登陸後上移到津巴布韋,亦為該國帶來狂風暴雨。

鄰國馬拉維亦受到暴雨的影響。當地政府在災後翌日證實,已有56人溺死,更有河流破裂,導致房屋被淹沒,至少約過萬戶家庭流離失所。

而在津巴布韋的天主教救濟服務中心代表比林斯利(Rita Billingsley)則解釋,由於津巴布韋是一個內陸國家,故熱帶氣旋「伊代」在該地的破壞程度有如颶風一般。她說:「隨着農作物,牲畜和房屋都在暴風雨中遭到破壞,至少12000人失去生計。」

比林斯利續說,整個津巴布韋的聖堂都成為「避難所」,讓失去家園的災民有容身之所:「得到當地大部分的支持,教會作出針對性及有意義的回應及應對措施。我們亦需要為那些最急需的人提供物資。」

她解釋,因為風災造成的損毀,令道路及橋樑被毀,救援工作變得十分困難。加上貝拉的破壞,通往津巴布韋的貿易路線亦需要更改,運送成本增加可能令物價上漲:「同時,有些商品根本沒有供應,這個危害津巴布韋鄰近的貿易市場,這亦意味着:比起經濟(現金)援助,應急及日常物資變得更為重要,特別是醫療物資。」

津巴布韋天主教主教團秘書長基倫巴神父(Father Frederick Chiromba)上月18日接受電話訪問時,形容是次風災的損害程度比預期中還要糟糕:「每次氣候變化,令我們乾旱及其他天氣所帶來的災害,似乎變得更加嚴重。」

 

風災吹襲後的第二波難題:爆發疫情

事隔兩週,除了災民流離失所的一大難題,三個國家亦需要面對疫症蔓延的問題。莫桑比克上週開始爆發霍亂,當地政府上週五(3月29日)宣布五人確診霍亂,惟翌日(週六)已有271人確診罹患霍亂,人數更急遽上升,週日公布了517個確診病例,至少一人死亡,幾乎是前一天數字的兩倍。

莫桑比克衛生部週一(1日)證實,霍亂疫情正急遽擴散,平均每天有超過200起新增病例,總病例破千,當中以受風災重創的貝拉市疫情最為嚴重,估計在全國1052起病例中,貝拉市就佔959宗,而且24小時內便接到逾200宗病例。莫桑比克和國際衛生工作者正努力遏制霍亂疫情,並安排將100萬支疫苗陸續運抵災區。

莫桑比克風災死亡人數目前已上升至518人,津巴布韋有259人死亡,馬拉維有56人死亡,總人數已超過815人。但當局警告,這只是初步死亡人數,因為洪水退去後,將出現了更多的罹難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