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國際傳統音樂學會 第44屆全球學術會議硏討會

圖右起:查偉革先生、林敏柔博士、陳人彥教授合照

(本報訊)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的第44屆全球學術會議,本年7月13至19日於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舉行。其中名為「澳門的音樂丶宗教與身份面貌 —— 常用宗教音樂在殖民地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動態」的研討會,發表三份學術研究文章,內容探討澳門自十九世紀以來的豐富音樂傳統,如何在聖若瑟修院多位神父的引領下得以發展。此項學術研究,由澳門音樂歴史學家兼指揮家查偉革先生、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名譽顧問林敏柔博士,聯同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院長陳人彥教授發表。

國際傳統音樂學會是一個專注於音樂學及舞蹈研究的學術組織,其代表遍布全球127個國家。學會自1948年開始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今年是首次有關於澳門的研究,在競爭激烈的同行評審中以得獲選。

查偉革先生的論文描述了在1820至1939年間,多位澳門聖若瑟修院的神父在孕育澳門樂壇生態方面的重要角色。其中表表者包括:Fr. 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 (1781-1834) 在1813年抵達澳門,在任期間編撰了首部中葡字典;他的門生José Martinho Marques (1810-1867)寫的音樂理論書,為修院於1853年印製;Fr. António José Gonçalves Roliz (1873-1934) 及劉雅覺神父(1871-1951)是20世紀初在澳門教授西方音樂的先驅,在修院內著手訓練管弦樂團並成立管樂隊。

林敏柔博士的文章介紹一位曾就讀於聖若瑟修院,並且在日後澳門音樂發展舉足輕重的人物——區師達神父 (Fr Áureo Castro 1917-1993) 。他作為音樂教育家丶合唱指揮及作曲家,畢生為推廣音樂努力不懈,對澳門的音樂發展影響深遠。他在1962 年與許天德神父 (Fr Cesare Brianza 1918-1986) 聯手創辦的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為澳門青少年提供了達到音樂學院水平的正規音樂教育。1983年創立的「澳門室樂團」,即今「澳門樂團」前身,區神父是主要創辦人之一。

陳人彥教授的論文探討19世紀後期源於德國的教會音樂改革 (Cecilianism),對澳門宗教音樂的影響,其中對司馬榮神父(Fr Wilhelm Schmid 1910-2000)在聖若瑟修院教學期間所創作的聖樂合唱作品加以論述。

是次硏討會吸引大量與會者出席。其中葡國阿威羅大學的民族音樂學教授 Dr. Susana Sardo 認為《澳門的音樂丶宗教與身份面貌》這課題並不為人認識,但內容如此引人入勝,所發表的硏究已能引起國際學者注目,實在可喜可賀。是次學術會議亦能提供機會,讓澳門與各國學者及學術組織建立聯繫,並增加各地學術界對澳門豐富文化遺產的興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