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楊鳴章於2014年8月30日與李斌生和夏志誠,從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手中領受主教聖秩,成為輔理主教;李斌生主教去年獲教宗委任成為本澳教區首牧。(來源:香港天主教教區禮儀委員會)
(綜合公教報、鹽與光報道)教廷於8月1日梵蒂岡時間中午12時(即港澳時間下午6時),公佈已接納湯漢樞機辭任香港教區主教,並由楊鳴章主教接任香港主教。
香港教區同時發出通告,表示湯漢樞機早於2014年6月,根據天主教法典401條1項,因其達到75歲的退休年齡而向教宗方濟各請辭。教宗當時決定湯樞機延任3年,同時委任楊鳴章、李斌生和夏志誠為香港教區輔理主教。李斌生主教2016年獲教宗委任為本澳教區主教;同年11月13日,聖座宣布教宗任命楊鳴章為香港教區助理主教。
現時該3年任期已屆滿,湯樞機於2017年8月1日起正式退休,同日楊鳴章助理主教依照天主教法典409條1項的規定,接任為教區主教。此外,主教公署的人事暫時維持不變,直至另行通告。
7月30日,湯漢樞機在主教座堂主持主日彌撒,並在講道中指,早前收到教廷萬民福音部部長斐洛尼樞機(F. Filoni)的信函,當中提到退休一事,指出其福傳使命與服務不會終止,而是調整。湯樞機又說,未來會有較多時間住修院,預計仍會回教區中心。
於7月31日剛踏入78歲的湯漢樞機卸下香港主教的職務後,將繼續服務普世教會,包括繼續出任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委員等。
而香港教區於8月5日(週六)下午3時正,假中環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為楊主教舉行祈福彌撒。
四個牧民重點
按香港教區《公教報》報道,在教宗正式委任翌日(即8月2日),楊鳴章主教下午三時於堅道教區中心出席記者會。記者會開始時,楊主教指作為教區牧者,會在前任主教所建立的根基上向前邁進,並表示將會有四個牧民重點:
一、教會繼續關注貧窮、被忽略、有需要的,即弱小社群,其中要使失足的人找回正確的路與人生方向;
二、關懷受創與破裂的家庭,幫助這些家庭痊癒,並成為「受傷的治療者」,與教會成員一起關心教會內外的家庭;
三、在香港人口正急劇老化之際,教會除關心長者物質需要外,也要使他們的尊嚴受到重視。堂區可以成為平台讓長者透過服務,使他們感到被尊重及被需要。
四、教會應當關心青年,聆聽青年的不滿、忿怒、失落,促進彼此溝通;當權者(即政府)亦要有顆辨別的慧心,去聆聽他們;在家庭中,父母亦需要主動聆聽子女的需要。
楊鳴章主教於1945年12月1日出生在上海。他完成基礎學業後,曾在一家進出口公司供職;1972年進入大修院攻讀神哲學,1978年6月10日晉鐸。楊主教曾在美國雪城大學深造,獲得社會傳播學碩士學位,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哲學碩士。他學成歸國後,於1986年至1989年擔任露德聖母堂的本堂神父,之後任香港教區社會傳播處主任、教區教育和學校處主任、教區明愛會主任。他在2009年至2013年擔任香港教區副主教職務,並從2003年起擔任聖座一心委員會成員。
牧徽上方的城垛,象徵中國的萬里長城;下面的獅子山,象徵從香港島北望;即使身在香港,也不忘神州大地的教會。
牧徽上的主要訓勉來自保祿對弟茂德的勸諭:「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並非怯懦之神,而是大能、愛德和慎重之神……要依賴天主的大能,為福音同我共受勞苦。」(弟後1:7-8)
展翅的白鴿,象徵賜予我們生命力量的聖神;燃燒的心,象徵愛德;天秤,象徵慎重;棕櫚枝上的聖經,象徵為福音的緣故,不惜致命犧牲。
不管我們盡了多少力、有多大成就,我們仍須向前奮進;不管前路多艱辛,有多大考驗,主必與我們同行──這是最後晚餐後,主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起來,我們從這裡走罷!」(若14:31)綵帶上的拉丁與中文,記述的就是這句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