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會學習兩個概念,同樣,我們會從現實生活中能觀察到的事物開始述說。其實,有兩項可觀之物(即能觀察的事物)可作為本文的開端。
第一件可觀之物:我們不難分辨一件事物和它的特點,或一個人和他的獨特之處。以你自己為例,如果你在人前要介紹自己,你或許會說,你哪年和哪裡出世,哪裡長大,你的父母是誰,你在哪裡讀書……然後你會繼續描述自己:你的年齡,國籍,膚色,才能,抱負等等。這些事實就是你的特徵,但這些事不是你。你不是你的出生日期,你不是你和你朋友之間的關係,你不是你的年齡,你不是你的國籍,你不是你的才能等等。在哲學中,所有描述有關於你而不是你的稱為「依附體」(accidents)。那你是甚麼?我們稱「你」為「實體」(substance)。
我們可以從觀察一類變化中明瞭實體和依附體的概念。例如,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年紀日增。十年前你的年齡和現在的你的年齡當然不一樣。但你仍然是同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皮膚,頭髮,重量,高度,脾氣,個性,知識和經驗出現變化…在這類改變中,有些事情依舊不變(即是,你)。以上方面的改變稱為「依附體」(accidents),事情依舊或始終如一的稱為「實體」(substance)。實體和依附體都是存有模式(manners or modes of being. )。
那實體和依附體是甚麼?我們一起繼續了解。同一個例子,我們能夠描述一個人生上的特點,或說這些特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那個人存在;有實體時,依附體才能存在。所以我們會說,依附體的存有模式存在於一些自立存在的(實體)以內;簡單而言,依附體經常存在於一些實體內。
按以上的例子, 實體是你自己。你自立存在。你有很多特點;你有很多依附體。你有特定的膚色,重量,高度,脾氣,個性,知識和經驗等等。所有這些特性或屬性皆是依附體。這些依附體屬於你;它們存在於你內,而不是獨立存在。膚色,重量,高度,脾氣,個性,知識和經驗的存在方式有別於實體的存在方式。當我們講及顏色時,我們經常是指某些事物的顏色,如圖畫的顏色或皮膚的顏色。
實體和依附體的分別其實是人人皆知的,但有很多人犯了錯,誤將自己和他們的依附體識別為同一樣事情:他們透過自己的表現,錢財,名譽,權力,影響力,外貌,或學識識別自己。
在一段關係中,一些人以為他們愛上了某人,但實情是,他們愛上了他/她的錢財或身體。所以,當他/她身無分文,或發福時,他們就「失去所愛」。
道德課:認識甚麼是實質性,甚麼是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