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祖賢神父
翻譯:吳志濠
聖斐理斯四世(St Felix IV) (公元526年7月12日 - 530年9月20日或同年9月22日)
教宗若望一世(St John I)在監獄離世後,意大利的東哥德人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為確保下一任教宗不會帶來更大麻煩,便提名了斐理斯(Felix of Samnium)成為了第54任教宗。教宗斐理斯是一位品格卓越以及對教會極其忠誠的教宗。
斐理斯就任教宗後約一個月,狄奧多里克便與世長辭。他年僅10歲的皇孫阿塔拉里克(Athalaric)繼承了其王位,由於新的歌德人國王年幼,其母后阿瑪拉遜莎 (Amalasuntha,狄奧多里克的女兒)執掌國政。她支持教會,教宗斐理斯成功說服她頒令,神職人員應由教宗而非世俗權威當局審判。
教宗斐理斯也需處理在高盧地區盛行的半白拉奇主義 (Semi-Pelagianism)(參閱《掌鑰使者》第27篇)。聖凱薩利烏斯(St Caesarius),亞爾(Arles)的主教,尋求教宗的幫助以抗衡異端。球宗斐理斯四世支持他,並推廣聖凱薩利烏斯駁斥半白拉奇主義的著作。此外,教宗還制定了一些教規,「以闡明天主教在恩寵方面的教義來對抗半白拉奇主義異端。這些教規被列入在公元429年舉行的第二次奧朗日會議(Second Council of Orange),對後來終結半白拉奇主義起了很大作用」(Brusher & Borden 《歷代教宗》第108頁)。
在教宗斐理斯四世的教宗任期內,於公元529年,聖本篤建立了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隱修院,並被譽為西方隱修制度與生活(Western monasticism)之父(參閱《教父》第44篇),對教會的貢獻尤其顯著。此外,歷史說明西方隱修制度與生活如何促進了西方文明的蓬勃發展。
公元530年,教宗斐理斯病倒。他對當時羅馬夾在親哥德派人士(支持意大利的國王)和親拜佔庭派(擁護東羅馬皇帝)人士之間的局勢深感擔憂。為了讓教宗繼任一事得以平穩度過,他將自己的披帶戴在總執事博尼法奇烏斯身上,並隆重宣佈後者成為下一任教宗。
聖博尼法奇烏斯二世(ST BONIFACE II) (公元530年9月20日或同年9月22日 - 532年10月17日)
儘管教宗斐理斯四世的意圖是良好的,但很多神職人員和羅馬的群眾都不接受他提名博尼法奇烏斯二世。博尼法奇烏斯是羅馬人,但他的父親是 Sigisbald ( 「第一次有德國名字和教宗劃上關係」,根據Brusher & Borden《歷代教宗》第110頁)。他的高盧背景使人聯想他為「野蠻的外方人」。因此他們隨後推選了曾為教廷效力的希臘的狄奧斯科羅斯 (Dioscorus)。然而,狄奧斯科羅斯不到一個月便逝世,所以他的追隨者決定──感謝天主!──接納聖博尼法奇烏斯二世。
可能是受到其前任任命繼任人的啟發,博尼法奇烏斯希望羅馬的神職人員和群眾承認他有權力去任命繼任人。他舉行了宗教會議,並宣佈維吉利烏斯(Vigilius)為他的繼任人。這種專橫的做法引起了羅馬的不滿,但博尼法奇烏斯足夠敏銳,意識到他所引起的不滿。他出乎意料地再次召開另一次宗教會議,宣布自己任命繼任人一事是錯的。他在神職人員面前燒毀了那道任命繼任人的頒令。
這事件告訴我們,聖人不是完美無缺的,也向我們展示了謙遜如何使我們糾正錯誤。其實,博尼法奇烏斯二世也有些顯著的成就,他「批准了第二次奧朗日會議的頒令,痛斥半白拉奇主義人士的謬誤。他也協助重整非洲教會,使之在汪達爾人(Vandal persecution)迫害的風暴過後得以重建。」
「博尼法奇烏斯二世為人極其慈善,他向窮人慷慨解囊,尤其是城市鬧饑荒的時候」 (Brusher & Borden《歷代教宗》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