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SCJ
雖然厄里亞先知未曾撰寫任何聖經卷籍,我卻選擇以他來開始陳述何謂先知職務之典範。厄里亞常與梅瑟相提並論——後者被譽為舊約中最偉大的先知之一。至為重要的是,在耶穌顯聖容之際,厄里亞與梅瑟同現於大博爾山,象徵著法律與先知之間的連貫性。
厄里亞的時代
厄里亞於北國以色列履行他的先知職。與南國猶大持續保持達味王朝的傳承不同,北國的政治以劇烈的權力鬥爭與頻繁的政權更迭為特徵。厄里亞所處的時代,正值阿哈布王(執政於公元前874-853年)統治以色列。他娶了漆冬王的女兒依則貝耳為妻;她是邪神巴耳的虔誠朝拜者。在其影響下,巴耳的敬禮迅速蔓延以色列,引發一場靈性的危機(列王紀上16:31-33)。
在阿哈布執政時期,以色列的農業、工業與建築業蓬勃發展。阿哈布購得芍默龍山並建造了撒瑪黎雅城,立為新首都(列王紀上16:24)。然而,此繁榮背後卻是以靈性和道德的淪亡為代價。一個世紀後,亞毛斯先知將痛斥撒瑪黎雅的奢靡與自滿,譴責其奢華的生活型態與社會制度的不公義。
厄里亞的蒙召(列王紀上17:1-6)
基肋阿得提市貝出身的提市貝人厄里亞對阿哈布說:「我指着我所服侍的永生上主、以色列的天主起誓:這幾年如果沒有我的命令,天決不降露或落雨!」
有上主的話傳於厄里亞說:
「你離開這裏,轉向東方,隱居在約但河東的革黎特小河旁。
你要喝那小河裡的水,我已經吩咐烏鴉在那裡供給你食物。」
厄里亞就依照上主的話去做,去住在約但河東的革黎特小河旁。
烏鴉早晨給他送餅和肉來,晚上也給他送餅和肉來;渴了,就喝那小河裏的水。
厄里亞的先知使命
旱災是為直接挑戰巴耳邪神而設的——它們是被客納罕人與腓尼基人尊奉為風暴之神的本土偶像。這些神祇被信為可操縱雷霆閃電、掌管降雨,並被認為能帶來豐產與大自然的更新。巴耳尤被尊為自然界之主宰,體現維持農業生活的力量。
當以色列人定居於此地並開始耕作時,他們遭受到客納罕地域宗教與文化的強烈影響。在此背景下,雅威常被降格為眾神之一——僅被憶起為曾救他們脫離奴役、引領穿越曠野的祖先之神。而今面對農耕生活的需求,他們便被巴耳邪神所吸引,因這神祇似乎能為他們許諾帶來雨水、豐產與繁榮。這種誘惑極為強烈。
厄里亞的先知使命乃是召叫百姓回歸對雅威的唯一敬拜,昭示出唯有祂才是雨水、豐產與生命本身的真主宰。
上主在旱災時期召叫了厄里亞——其名意即「雅威是我的天主」——遣他往革黎特小河旁,在那裡他將獲得水和食糧的滋養。在這隱秘之處,天主溫柔地照料在這退省時期的厄里亞。這是與上主獨處的時間,是面臨未來考驗前作為祈禱與準備的神聖空間。
正如梅瑟在米德揚沙漠經歷多年才被派遣去解救以色列脫離奴役,聖保祿在納巴泰曠野隱修後才赴耶路撒冷會見宗徒們,厄里亞亦在革黎特接受塑造。「革黎特」本意即為「分離」或「割斷」——即先知被區別開來的強力象徵。他被帶離從百姓中隱退,被祝聖,為履行他的神聖使命而蛻變。
這種「分離與派遣」的節奏實為祝聖獻身之核心。我們被召叫,從世俗中隱退,去接近天主的聖心——並非是要永藏不露,而是為了被派遣。在此祝聖獻身過程中,天主重塑我們,使我們的視野與祂對齊,我們的熱忱與祂共鳴。厄里亞從革黎特走出時,已成為「天主的人」(參閱列王紀上17:18), 已準備就緒直叱君王、呼求上主降火,和重訂盟約。
以天主聖言祈禱
我們身處充滿現代巴耳邪神的世界——這些虛假的偶像許諾給予我們滿足感,實際上卻令我們靈性枯竭。時代日益由科技塑造,人工智能誘惑我們「外判」理智和思考能力,削弱我們深度反省與真實思考之能力。眾多孩童在屏幕環繞中成長,卻缺乏擁抱、溫暖與真正家庭的滋養。
我們棲居在一個主觀主義被放大、個人自由絕對化被崇尚的社會。這導致由教宗本篤十六世所恰當地描述的「相對主義專制」——即一種真理不再被錨定、萬物皆可協商的文化。
性別理論等意識形態正在挑戰人類身份認同與人性尊嚴的基本真理,誘惑我們遺忘只有耶穌基督才是「道路、真理、生命」(若望福音14:6)。在此混亂的境況中,先知的聲音較以往更為急需——為召叫我們回歸那給予意義、方向與生命的一位。
- 你的革黎特小河在何處? 讓我們體驗一下……靜思你生命中退隱與派遣的神聖節奏。上主曾領你至何處獨處,從而塑造、煉淨、和預備你?祂又如何使你蛻變和更新後再次被派遣?
- 你如何滋養對耶穌基督的信德? 細思一下你如何在現代喧囂的生活中和衪培養一份生活化的關係。你如何面對當今主流哲學思想與文化潮流——它們引領你更接近真理,或是令你分心?
- 你每日要面對哪些巴耳邪神? 識別那些微妙地要求你效忠的假神——舒適安逸、掌控權、別人的讚賞認同或娛樂消遣。哪種偶像誘惑你去妥協在基督內的身份?上主如何召叫你去摧毀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