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姚子汶
聖良一世(St Leo I)
(公元440年9月29日 – 461年11月10日)
聖良一世是羅馬第45任教宗,也是《宗座年鑑》(Annuario Pontificio)中,與教宗額我略一世(Popes Gregory I)和教宗尼閣老一世(Popes Nicholas I)一同被列為三位「大」教宗之一。根據《歷代教宗》(Popes Through the Ages)的說法,教宗良一世是一名「外交家、政治家、行政官、神學家、演講家,但最重要的是一位聖潔的人,當之無愧被獲得『大良』之稱。」(Brusher & Borden《歷代教宗》第90頁)良在「基督論教條的制定中,有着重大的貢獻;他也根據《聖經》中、基督賦予伯多祿的首席地位,從而奠定了羅馬首牧(Roman primacy)首席權的神學基礎(參閱Jose Orlandis《天主教會簡史》第45頁)。他是任期第十長的教宗,在位教宗之位長達21年。
教宗良一世面臨兩大挑戰:在東方,一種危及信仰的新異端興起,威脅着信仰;在西方,蠻族正侵略逐漸崩潰的羅馬帝國。雖然他起初不願肩負教宗牧職的重擔,但他以睿智、能力與聖德,去成為一位卓越的領袖。
東方的問題,涉及亞歷山大(Alexandria)和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兩個宗主教區(patriarchates)。君士坦丁堡的修院院長歐迪齊烏斯(Eutyches)與亞歷山大宗主教狄奧斯科若(Dioscorus),雙雙否認基督具有「人性」和「天主性」兩種本性的教義。特別是歐迪齊烏斯極力反對聶斯脫里主義(Nestorianism),因該主義主張基督有兩種位格的異端。在這一點上,若能正確理解「本性」(nature)與「位格」(person)兩個術語上的區別,便可避免另一個錯誤。天主教的正統教導是:[基督]一個位格內有兩種本性(天主性及人性);然而,聶斯脫里則稱[基督]兩種本性及兩個位格。而歐迪齊烏斯本身想糾正聶斯脫里,但後來自己卻陷入另一個異諯,主張基督只有一種性體和一個位格。這教義被稱為一元論(Monophysitism;希臘文「mono」的意思是「一」,「physis」意思為「本性」)。一元論稱,在道成肉身那一刻時,基督的人性已被天主性「吸收」。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聖法來安(St Flavian)請求教宗採取行動。教宗良一世致信予聖法來安(此信函稱為「良一世書信」、「Tome of Leo」);在信中,教宗「以清晰有力的方式,揭露並譴責了一元論的錯誤。這封信被視為信經。」(Brusher & Borden《歷代教宗》第90頁)
亞歷山大宗主教狄奧斯科若(Dioscorus)尋求東方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的支持,並在449年於厄弗所召開第一次的臨時會議,罷免並流放了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聖法來安(St Flavian),但這個舉措超出他們可行使的權限。因此,教宗良一世稱此會議為「厄弗所搶劫會議」(Latrocinium Ephesinum,英::Robbery of Ephesus)。
「為抗衡一元論對東方皇帝狄奧多西的影響,教宗良一世說服西方皇帝華倫弟尼安三世(Valentinian III),去提醒其表兄這個異端的危險性。雖然狄奧多西去世,但其繼任者馬爾西安(Marcian)聽從了教宗的建議,在451年召開第四次大公會議——迦采東大公會議。」(Brusher & Borden《歷史教宗》第90頁)迦采東大公會議引用教宗良的書信,重申基督內兩性一位的教義(hypostatic union)。歐迪齊烏斯被逐出教會。大公會議的神長宣稱:「伯多祿藉着教宗良的口發言!」(參閱Jose Orlandis《天主教會簡史》第45頁)教會宣稱教宗聖良一世是教會偉大的聖師,同時位列其中一位貢獻良多的教父。
在處理東方神學問題的同時,教宗良一世在西方則需要面對第五世紀威脅羅馬的匈奴(Huns)與汪達爾人(Vandals)。公元452年,他成功說服匈奴的領袖阿提拉(Attila)撤退,拯救羅馬免於毀滅。
455年,教宗良一世再度出面:與率領汪達爾人的根塞里克(Genseric)交涉。雖然最後未能阻止羅馬免被洗劫之災,但他卻成功勸阻根塞里克不焚燒城市,保全了羅馬民眾的性命與家園,也成功保住兩所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與聖保祿大殿。
教宗良一世展現了卓越的外交能力,與匈奴及汪達爾人等強大勢力談判,提升了教廷和教宗的威望與權威;並在西羅馬帝國瓦解之制,鞏固了教會作為穩定社會力量中流砥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