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基督信仰中的聖傳教導我們:宣認信經時,整個教會都在場,並宣認信仰本身。教會有責任肩負先知的使命,即向人類宣講耶穌的福音。耶穌對祂世世代代的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谷16:15)
信仰的體驗必需包括宣認信仰:「因爲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宗4:20)聖保祿也談到信仰與報道:「信仰是出於報道(聆聽)。」(羅10:17)「因此,聆聽的經驗有助於更清晰地顯明認知與愛的關係。」(《信德之光》LF 29)真正的信仰不可緘默,或僅僅是個人的事。
聖保祿認為,宣講福音是一種責任(格前9:16;參閱弟後4:2)「我信了,所以我說;同樣我們也信,所以也說。」(參閱格後4:14)這是所有信徒的責任。所有信徒都按照各自特定的神恩與聖召,肩負保護與傳揚真正的信仰,以言以行作見證(參閱《教會憲章》LG 11)。「凡是向天主的愛敞開心扉、聆聽祂的聲音、接受祂的光的人,不能獨占這一恩賜。」(LF 37)
我記得本篤十六世曾說:「信德的恩賜是召叫所有基督徒合作,以實踐福傳的工作。這種意識必需通過講道和要理講授;禮儀和恒常祈禱的培育,才能得到滋養。」(2008年4月13日的訊息)
因此,基督的門徒是福傳者和傳教士。「天主的聖民也享有基督的先知任務,特別以信德愛德的生活,到處為基督作活的見證,又向天主奉獻讚頌的祭品,就是奉獻一切歌頌主名的唇舌之成果。」(LG 12)
我們今天處於較冷漠、崇尚消費和技術發達的世界,以及多元文化的社會,要宣講我們真正的信仰,需要一種忠於聖經、聖傳和教會訓導的信仰。人們都清楚記得聖保祿六世重複說的話:「無疑地,福音與文化之間的隔閡,猶如過去一樣,同樣是現時代的悲劇。」(《在新世界中傳福音》Evangelii nuntiandi 20)我們要在不同地方、文化、背景福傳,但我們有同樣的基礎和核心價值,如跟隨基督、祂的生活和教導。信仰因不同的文化而獲得充實;而不同文化在天主真正的信仰內也得到豐富。信仰應該能適應多元文化,但不會降服於啟示所提供的真正信仰。我們都是罪人,需要救贖。同樣,文化也是經由男男女女的罪人所構成,所以需要一位救世者。於是,多元文化能充實基督信仰,透過信仰也逐步煉淨而得到豐富,或許是煉淨黑暗的元素。
另一個宣講信仰的重要元素是致力伸張正義與締造和平,以及謀求受造界的完整,對近人有普世情懷,主要是貧窮的人,「威脅世界最大的因素是貧窮。」(L. Boff)信仰的光是「實在地為正義、法律、和平服務……信仰就是這樣為公益服務。」(LF 51)此外,活生生的信仰催促我們尊重天主的創造:「信仰……使我們更尊重大自然,並從中辨識天主的手所寫出的規律,明白大自然是天主交給我們保護和治理的居所。」(LF 55;參閱《願你受讚頌》教宗方濟各)
對近人有信德與望德的同情之心意味著,需要對邊緣人士有優先的愛。例如:與氣候變化交戰上的要求,不僅聆聽受造界的呼喊,也包括窮人的呼喊,正如教宗方濟各和現任教宗良十四的呼籲。
批注「信德與行為」?當然,信德與行為缺一不可:「若信德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2:17;參閱雅2:14-26)接受信仰,去相信已經是好的做法,也是首個行為。沒有行為的信德是死的,有行為而沒有信德,不能得救。信德是天主賜予的首個恩寵,但同樣,次要的就是信徒的工作,工作就是指「行為」,要與神聖的恩寵合作,配合神聖信德的恩賜。耶穌行了增餅奇跡後,對跟隨自己的群眾說:「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祂勸告他們(也告誡我們每一個):「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
群眾便問耶穌(其實我們現在也會問):「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耶穌用憐憫的心繼續回答:「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他所派遣來的。」(以上內容參閱若6:26-29)。真正的信德是做好事,從善行中表現出來。藉著天主的恩寵(缺乏了,在天主的王國中便一文不值),我們要做好事,養成德行,並藉此能保存、強化和提升我們的信仰。「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5:16)
筆者記得聖若望保祿二世(1981年2月)首次探訪菲律賓,說了一個鼓舞人心的口號:「為信仰而死,成為某些人的恩寵;活出信仰,卻是給人人的召叫。」我們身為有信德的信徒,被問及:「你們能看得見的人,怎樣運用光,信仰之光?」我們宣認信仰,我們相信,所以我們宣講。我們講的是得救的話和見證善行。我們告訴世界耶穌無私的和普世的愛。
結語: 多瑪斯.牟頓(Thomas Merton)最後說的話:「要求我們今天去做的事,不是講很多有關基督的話,反而讓祂活在我們內,於是,人們可以於祂活在我們內與祂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