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Vítor Teixeira
Universidade Fernando Pessoa
聖奧斯定教堂的興建始於1586年,由奧斯定會修士(聖奧斯定隱修會)發起,並於1591年竣工。最初,教堂和相鄰的修道院,如同澳門其他早期的宗教建築一樣,都是用木材和稻草建造的,這些材料難以抵抗當地潮濕的氣候和強風。為了修復風雨造成的損害,修士們會用棕櫚葉覆蓋受損區域,從遠處看,這些棕櫚葉就像長長的鬍鬚。這個獨特的特徵使當地華人將這座教堂稱為「龍鬚廟」。
目前的建築為石造,可追溯至1814年,而我們今天所見的格局則是在1874年確立的。最初,教堂供奉的是「恩寵之母聖母」,並由義大利奧斯定會修士管理。它也是澳門第一間以英語進行彌撒的教堂,反映了澳門的文化多樣性以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教宗克勉十一世派往康熙皇帝(清朝)的特使、具備「特使」權力的宗座視察員鐸羅樞機(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1668-1710)於1710年6月10日在該教堂去世。
衝突與轉變的時刻
教堂在17世紀的軍事衝突中遭受破壞。1623年,教堂被三顆砲彈擊中,這反映了當時的動盪。然而,教堂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發生在1834年,當時葡萄牙帝國實行反教權政策,所有宗教修會均遭解散,其財產也被沒收。聖奧斯定教堂隨後被改為軍營和醫院,暫時失去了其宗教功能。
隨著19世紀末反教權政策的放寬,澳門總督於1873年將教堂的管理權歸還給了「苦難善耶穌會」。該善會恢復了教堂的宗教使命,並恢復了天主教的崇拜。直到今天,教堂仍然由該善會管理,並隸屬於主教座堂堂區。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與民間信仰
教堂內部最引人注目的是裝飾華麗的大理石主祭壇,上面有一尊真人大小的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雕像。這個雕像與澳門天主教社群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有關:每年四旬期第一個主日舉行的「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
根據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過去宗教當局曾決定將雕像轉移到主教座堂。但第二天早上,同一聖像竟然奇蹟般地回到了聖奧斯定教堂的祭壇上。這個事件加強了當地人的虔誠信仰,並催生了延續至今的遊行傳統。在遊行期間,基督聖像會被恭迎至主教座堂,在那裡停留一夜,第二天再以遊行的方式返回,途經澳門的街道,這個路線讓人聯想到苦路和基督苦難。
有趣的是,在18世紀初,當奧斯定會修士被逐出澳門時,遊行中斷了。不久之後,澳門面臨糧食短缺,當地華人將糧食短缺歸因於聖像未再現身街頭。應社群的要求,教堂決定恢復傳統,而糧食危機也恰好結束,此舉更強化了人們對此遊行具有神蹟特性的信念。

建築與歷史元素
聖奧斯定教堂保留了許多見證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前禮儀傳統的元素。其中包括領聖體的欄杆,信徒跪在那裡領受聖體聖事,以及八角形的木製講壇,在沒有音響系統的時代,講道者可以通過它讓整個聖堂中的會眾聽到。在主祭壇上方,是聖奧斯定的大理石雕像,他是基督教最偉大的思想家和聖人之一,他的生活和工作對天主教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堂內部,還可以看見聖奧斯定之母聖莫尼加的聖像,她以對兒子的轉變的堅持和祈禱而聞名。教堂內部的另一個特色是寬敞的藍綠色天花板,營造出一種莊嚴而寧靜的氛圍。
文化遺產與歷史人物
自2005年起,聖奧斯定教堂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該建築群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此項認可彰顯了這座教堂的歷史與文化重要性,它至今仍是澳門最具標誌性的地標之一。
除了其宗教與建築價值,教堂亦銘刻著歷史人物的記憶,尤以Maria de Moura為代表,她是一段淒美愛情故事的主角。1710年,Maria嫁予António Albuquerque Coelho船長,即便António在與一位情敵的決鬥中失去了一隻手臂。婚後不久,Maria於分娩時離世,遂與其子及丈夫的斷臂同葬於此教堂,從而延續了一段關於浪漫和犧牲的故事。
結語
聖奧斯定教堂是西方傳統與中華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在澳門宗教史上扮演核心角色。從其早年俗稱「龍鬚廟」的歲月,直至今日作為敬禮與朝聖之所,這座教堂始終是澳門多元文化身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