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澳門上下一同悼念教宗方濟各

(本報訊)為悼念已故的教宗方濟各,天主教澳門教區週二(29日)舉行悼念活動。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在主教座堂設公開悼念,晚上七時舉行大禮追思彌撒。 按照教區早前發出的通告,全澳各堂分別在上午九時、正午12時及下午六時敲鐘鳴哀。

主教座堂門前懸掛大幅白底紅字橫額,並寫上「永懷教宗方濟各」字樣,橫額上掛着教宗的遺像,周圍環繞及垂掛着黃白、象徵梵蒂岡國旗顏色的布條,堂內設置教宗遺像,並在簽名冊後擺放教宗牧徽。

早上九時起,多間學校帶領學生到場,期間有學校老師帶領誦念玫瑰經;又安排多位學生擔任工作人員,向前來弔唁人士派發教宗生平及祈禱咭。全日有不少公眾人士,包括澳門各宗教代表,均到來向教宗致意,向遺像鞠躬和簽弔唁冊,更有信友在主教座堂內為教宗靈魂誦念玫瑰經。

晚上七時正,又在主教座堂舉行大禮追思彌撒,由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主禮,宗座駐港考察團戴旭華蒙席(José Luis Díaz-Mariblanca Sánchez)與艾德謙神父(Francis Ezinwa),以及本澳教區及各修會近40位神長共祭,大批教友參與,亦有不少非教友到場。大約六時,主教座堂內已開始滿座,需要開放高德華圖書館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三校禮堂進行現場直播。由於參禮人數眾多,人潮一度站在大堂正門外前地參禮,粗略估計逾千人參與。

李主教以中、葡、英三語講道。他在中文講道中指出,教宗方濟各生前強調教會要開放並接納所有人,並要建立橋樑而非高牆,並以福音中耶穌三度問伯多祿「你愛我嗎」,連結教宗對天主召叫的回應:「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也好像在問教宗方濟各一樣;他的一生,可說是三次回應耶穌這個問題。第一次:做神父;第二次:做主教。兩次他也是直接回答『我願意』。」

李主教認為,天主第三次對方濟各的提問,就是做教宗,坦言「任何一位樞機主教當被選做教宗時,有些會險些哭出來」,因為背負着整個教會,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但教宗方濟各卻像伯多祿一樣回應:「主,祢知道我愛祢。」主教又說,教宗方濟各在過去十多人的宗座生活,都能感動到許多人,包括教友和非教友:「在聖枝主日,他身子很弱,但堅持在三鐘經活動給予信友祝福;甚至在復活主日,他也出現在聖伯多祿廣場,即使虛弱,但仍堅持走到廣場、降福他的羊群。」他認為,這就是「人民教宗」的表樣,就如他上任後首件做的事,就是走進人群當中,並經常以微笑和愛去擁抱所有被遺忘的人,是一個好榜樣。

主教又指出,伯多祿的繼承人,要比其他人更加愛耶穌,正如耶穌問「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而這份比勝於所有人的愛,驅使教宗真正活出「人子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主教以教宗方濟各的教導,強調教會應該為所有人,並開放給所有人,包括任何類型的罪人,但教友們要謹記,切勿受坊間媒體或輿論影響,要明暸「教會接納所有任何的罪人,但不是罪、不代表教會承認他們所犯的罪過是對的。」

另外,主教又簡單回顧教宗方濟各任內所頒布的文件,包括包括《眾位弟兄》、《生活的基督》、《願祢受讚頌》,以及開啟「慈悲禧年」等,去概括教宗的教導,展示出教宗方濟各如何愛了我們:「慈悲禧年,著重要天主的慈悲與寛恕,將天主的慈悲帶到世界的邊緣。教宗形容教會是一所戰地的醫院,當中因為戰爭有許多受傷的兵士,而我們每個人也有着因犯罪所帶來的傷痕。我們就在這個教會、這所醫院內療傷,來得到天主的寬恕。」

主教回顧,在寫給青年的《生活的基督》勸諭裡,教宗鼓勵青年「起來,行走吧」,又透過《願祢受讚頌》誦諭提醒世人要關心我們共同一個家(地球),並著重人類精神的健康,同時呼籲各國和不的重要性:「教宗曾多次強調,要建設橋樑,不是建設高牆。高牆只是保衛着自己,而今天面對着許多戰爭、暴力、摧殘着的家庭與人們的生活,更顯得建設橋樑的重要性,而非將自己孤立出來。」

他又引用教宗方濟各去年專訪中,被問到對中國教友的寄語:「教宗三次用了『偉大民族』這個詞,指出中國有着美麗的傳統、不可而喻的傳承,因此需要將偉大民族的遺產傳承下去。」最後,主教引用教宗方濟各今年出版的自傳《希望》寄語教友,要以教宗方濟各的言行作榜樣,以這份愛主的情懷,心存希望邁向天國,因為這一份情懷,就是帶着他進入天國的一個秘訣。

信友齊懷緬教宗生平,大愛親民深入人心

剛剛成為教友的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學生何宜霏,形容教宗十分偉大,因為他帶領整個教會內所有人接近天主、踏上信仰之路。她又認為,要跟隨教宗教導、作希望的朝聖者,就是要首先履行各自的本份:「要首先自省,作教友該做的本份與責任。就算我剛剛領洗,也需要努力學習在每天的生活中,去靠近天主,而不是單單只參與主日彌撒。」

來自莫桑比克、於澳門生活六年的Francisca Reino認為,教宗方濟各所帶出最偉大的訊息,就是真正地活出愛和憐憫:「教宗方濟各曾到訪莫桑比克,並傳遞愛的訊息。在莫桑比克,同樣遵循這一原則——培養愛心,不存仇恨,也不區分社會差異。世界應當繼續在和平與愛中生活。人們必須彼此包容。他摒棄了至高權勢,以謙遜的生活向世人傳授一個重要的教訓——並非一切外在之事、財富,能證明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最重要的是,人應當懷有謙卑之心。」

來自菲律賓、已在澳門工作超過十年,在花地瑪聖母堂服務教友Ann Ambrocio,她認為教宗平易近人,特別親近弱小的一群讓她感受最深。作為外地僱員,她認為教宗對移民、勞工問題的關注,同時又教導信友要關愛近人,也是影響她最深的地方。

除天主教信友外,也有非教友特地前來參與,向教宗送上最後致意。擔任教職的新教徒認為,作為基督徒,也該前來為教宗祈禱:「大家都是相信耶穌、都是基督徒,所以更該以合一的心去祈禱,去為這位貢獻良多的領袖祈禱。教宗對全球宗教信仰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加上他不斷宣揚和平,對戰爭的譴責和關心弱勢,是對世界一個貢獻,實在是值得效法的地方。」

不只是服務,更要服務到最深處

澳門明愛潘志明總幹事當晚也有到場參與彌撒,追悼教宗方濟各。他憶述曾有機會遇見教宗,看到他以一名領導者、牧羊人的角色,去鼓勵慈善工作者,在慈善工作上緊靠着有需要的人:「他也曾多次出席明愛的活動,強調不只是服務,更重要的是將服務之心帶到服務對象的內心深處。我認為教宗留給世界一份重要的遺產,就是:要真誠投入服務,且到人們深處,讓他們感受到主耶穌的愛。」

教宗方濟各曾多次呼籲要關顧弱小者、貧窮者與邊緣人士。被問到在澳門社會中,要如何實踐教宗的教導,潘志明認為,貧窮不只是經濟層面上,也觸及心靈、人際和精神層面上:「今天社會中,有許多人心靈上都很貧乏,需要以愛去滋養。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為他人作付出一點,讓身邊的人看到希望。我們自己固然要有希望,但同時藉着一點點的付出,也讓他人找到希望、看到希望的龧光。」

教宗亦特別重視長者,開始專屬長者及祖父母的節日,來突顯長者們在今天社會中的價值。澳門明愛一向提供眾多長者服務,潘志明認為「長者」只是一個字詞去形容特定的年齡層:「其實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甚至到後階段,都有一份使命。所以教宗所說的,長者繼續承托着社會、服務社會,其實就是肯定每個人的階段都是重要的:兒童因為未來而重要;青年因為是棟樑,所以重要;但長者的重要是他們延續生命的價值,他們在最後的時段,把生命亮起來」,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 ===== ===== ===== =====

請各位讀者繼續支持我們的文字福傳工作,好能讓我們持續提供優質的教會新聞及培育文章。我們有賴您們的支持。如欲捐款,請掃描圖中二維碼,或與我們聯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