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聖方濟各.沙勿略:《號角報》訪印度果阿見證「印度宗徒」的敬禮(2)聖髑的守護者

文:安卡納(José Miguel Encarnação)
譯:姚子汶

耶穌會士費爾南德斯(Patricio Fernandes)神父在果阿為耶穌會工作50多年,更是苦難善耶穌大殿(Basílica do Bom Jesus)的主任司鐸。過去接近十年,大殿內安放着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聖髑,供信友朝聖祈禱,因此費爾南德斯神父也有着「聖髑守護者」的暱稱:「面對着守護聖髑的重任,我覺得自己十分渺小,原因有幾個:首先,因為這聖髑是一個神聖的身體。其次,因為我們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人。再痕,我們必需確保聖髑與大殿的安全。我們始終關注維持到訪者的儀表,並確保信友能獲得最佳的靈性體驗。對於後者,我們有許多計劃,但要有效地實施,必需要一台調校良好的機器。」

他又透露:「大殿是果阿最多遊客的地點之一,果阿政府甚至想說服我們收取門票。我們不想這樣做,因為這會讓我們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幫助信友獲得美妙的經驗。」

遊客數量的增加、苦難善耶穌大殿與主教座堂周邊地區的轉變,以至果阿整體經濟增長導致當中的環境狀況,都是費爾南德斯神父所領導的團隊必需應對的新挑戰。即便如此,神父仍然對聖堂和文物的保護充滿信心。他說:「在過去接近五百年的時間,這副身軀許多氣候方面的挑戰。例如:我記得曾經有一次下着滂沱大雨。然後還有環境品質的問題,特別現在果阿舊城區周邊建設許多新道路,令灰塵增加,污染變得更加嚴重。我經常覺得我們應該做得更多,但同時我們要謹記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去從神聖的眼光出發,讓我們質疑某些措施是否有成效。我舉個例子,近幾十年來,聖髑遺體被放在玻璃箱裡,沒有通風。此外,有幾個人報稱看到聖人『出汗』。」

他續說,「還有,我曾三次親身經歷:將聖髑玻璃箱移到大殿地板上[以供人瞻仰祈禱]。三次的過程中,皮膚保持依附着體頭上,而身體則保持着相同的形狀。我們很怕改變聖髑存放的環境。誰能給予我們建議去怎樣做?有一段時間,我聯繫了幾間意大利的公司。我們詢間,是否應該將遺體放在密封的甕內,或是改變溫度。現實中,我們仍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
當被問到每年到訪苦難善耶穌大殿的朝聖者人數時,費爾南德斯神父答道:「我無法告訴你每年接待了多少遊客。以每天的數量來算,介乎在5,000至25,000之間徘徊。這些人當中,有些出於信仰、感恩奇蹟的出現,甚或只是出於好奇。還有一些人每天參與兩台不同語言的彌撒:孔卡尼語(Konkani)和英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