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鍾建、郭駿謙
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
在文章開始之前,筆者想先問問在文章前的「您」昨晚睡得好嗎?連續睡了多少個小時?睡醒時又是否覺得精神奕奕?還是總覺得睡不夠,要再來15分鐘呢?隨着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定時、壓力大,越來越多人出現各種的「睡眠問題」。為了讓大眾了解並重視睡眠與健康的關係,於2008年成立的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將每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五定為「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而2024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睡眠平等促進全球健康(Sleep Equity for Global Health)」。眾所周知,睡眠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關鍵支柱,有利於免疫系統的運作,以及鞏固人們日常的記憶和學習。然而,世界各地目前對於睡眠健康及睡眠質素均有着不同的定義,從而造成了不同區域的健康不平等,而這也是本年度主題所聚焦的題目。
根據世界各地的研究顯示,睡眠和飲食、運動一樣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首先,睡眠能讓每天奔波疲憊的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幫助身體「充電」,讓人有精神和體力繼續第二天的工作;其次,每天的睡眠能調整身體各部分的運作,包括呼吸、血壓和荷爾蒙等方面,同時能清除新陳代謝物;再者,睡眠時——特別是在深層睡眠的時候——所分泌的生長激素比清醒時多出三倍,因此睡眠的優劣同時影響着青少年人的發展。但遺憾的是,現實情況存在差距,以青少年為例,有數據指出近七成的青少年表示在平日晚上平均睡眠時間僅為七小時或更少,每晚的「睡眠負債」導致他們長期睡眠不足,導致他們可能會過於活躍、注意力不集中、行為不端,從而影響學業成績。另一方面,缺乏睡眠也會影響個人精神及情緒,使他們會易怒和衝動,情緒較為波動,經常感到悲傷或沮喪,且缺乏動力,這些負面因素對青少年人發展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對他們日常生活、學習、社交等方面帶來困擾。
與此同時,失眠漸趨常態的現象其實並非朝夕的事,按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指出,出現下列情況:
· 入睡困難,如躺於床上超過30分鐘仍未能入睡;
· 間斷睡眠,中途醒來後難以再入睡;
· 較以往時間早醒,無法再入睡;
· 出現以上任何一個徵狀,情况維持每周三天或以上,並連續超過三個月以上,便算失眠。
除此之外,哈佛醫學院的報告亦指出,電子設備螢幕發出的藍光,也可能導致失眠的症狀。
在另一篇由美國國家衛生院發表的研究強調了睡眠在公共衛生中扮演的角色,並描述了成年人睡眠健康狀況不佳與心臟病、肥胖、心理健康(例如憂鬱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之間的關聯。因此,進一步來說,當這些情況出現在青少年人身上,誠然是深深地影響了我們下一代的發展。
隨着越來越多人關注青少年的睡眠健康,研究他們的日常行為與睡眠之間的關係變得重要。青少年的作息時間會受到心理調節機制以及心理社會因素影響下,出現重大轉變,最終出現的是不斷延遲睡覺時間,卻要很早地起床,造成長期睡眠不足。在我國也有針對相關情況的措施:2021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睡眠令」,通過多種政策保障中、小學生睡眠時間;同年7月出台「雙減」政策,減輕中、小學生的作業與校外培訓負擔。數據顯示,兩項政策實施後,六成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反觀本澳在青少年人睡眠狀況方面的工作仍有待改善,如何平衡他們日常學習、生活、娛樂及作息,是有賴於政府、學校、家庭的相互配合,在青少年人能夠應付來自不同方面生活壓力的同時,不用犧牲太多休息時間和「Me Time」,也不需要為自己的「睡眠負債」付出沉重的代價。藉着今天世界睡眠日的倡議下,一起共同營造睡眠友善的生活習慣,讓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好好睡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