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召 陳繼容博士

【聖召系列】(3) – 聖召與司鐸的神修(二)

文:陳繼容博士
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

【編按】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邀請多位教授及講者,就聖召主題每月撰寫文章。本報特此刊載並定為「聖召系列」文章,讓讀者更深入了解聖召這個主題。本月邀請到陳繼容博士撰文,並分為三期刊載,上期已刊載第一部分,現刊登第二部分。

事實上,上世紀的七十年代,便有一些傾向誓反教派的天主教神學家,例如瑞士籍的神學家龔漢斯(Han Küng),他就指出根本不需要有司鐸, 1972年他以英文出版了一部書,書名為《為何要有司鐸?》(Why Priest?)。另一位和龔漢斯想法一致的比利時藉的道明會士施雷貝克(Edward Schillebeeckx)。他於1981年出版的《職務:耶穌基督的團體的領導人》(Ministry: Leadership in the Comunity of Jesus Christ)一書中,表示不接受以本體論為基礎,來理解聖秩聖事賦予司鐸的永不消滅印記,所以司鐸只是團體的一名領導人,其他入也可以擔任,因此有需要時,沒有領受聖秩聖事的平信徒,也可以舉行彌撒聖祭。

針對龔漢斯,教廷信理部首先於1973年6月24日頒發了《教會奧蹟》宣言駁斥他的言論。再於1983年8月6日向全球主教發了一封題為《司鐸職務》(Sacerotium Ministeriale)的書函,指出司鐸的司祭職務或聖統制職務和平信徒的普通司祭職,不只是等級上的分別更是本質上的分別。因此只有領受了聖秩聖事的人才可以舉行彌撒。之後信理部再於1984年6月13日向施雷貝克發出警告信,要求他表示願意接受1983年頒發的《司鐸職務》這信中的教導。

儘管教會的訓導已經明確地表示,並不接受龔漢斯和施雷貝克這兩位神父的立場,然而仍有贊同他們的神學家,繼續散播他們的思想,而且深入地影響了很多人。甚至今日,很多西歐和美國的天主教知識份子,他們一是明顯地拒絕天主教有關司鐸職務的傳統教導,一是各自再定義這職務,使司鐸職務看起來含糊不清,看起來和誓反教的牧師職務沒有甚麼分別,真的令人很無奈。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這些地區,司鐸聖召出現了災難性的下滑。

然而,梵二所修訂的司鐸職務中司鐸的「身份」和「角色」,其實並沒消失,和梵二前特利騰大公會議定義的司鐸職務一樣,他們永遠都是「天主的人」、是主耶穌基督的「工人」,幫助他們的主人「收割祂的莊稼」:「祂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路10:1-2)。 

所以不少神學家認為,聖召短缺的真正原因所在,是梵二後司鐸的神修出了問題,包括生活上的和神學上的。生活上的例如服飾,一個人的服飾最能顯出他的身份,梵二後很多司鐸都不再穿着神職的服飾,走在街上,或甚至在堂區內,若不認識,根本無法知道誰是司鐸。至於神學上,因受到文化相對論和誓反教派的影響,不少司鐸都不再承認主耶穌基督是惟一的主和救主,也不承認主耶穌基督在聖體聖事內的「真實臨在」(Real Presence),以致不少地方舉行禮儀,特別是舉行彌撒聖祭和分送及處理聖體聖血時,出現了嚴重的流弊。於是針對第一點,教廷信理部於2000年8月6日頒發了《主耶穌》宣言(Dominus Iesus Declaration on the Unicity and Salvific Universality of Jesus Christ and the Church),重申主耶穌作為人類救主的獨一性和普世性。針對第二點,教廷體儀聖事部於2004年3日25月頒發了《教贖聖事》訓令,清楚地確認主耶穌基督在至聖聖體中的真實臨在,同時對彌撒聖祭的舉行,領聖體,特別是兼領聖血的方法,更作出清晰的指引。

所以這些神學家提出,解決聖召短缺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要深化司鐸的神修,以便能夠吸引別人加入他們的團體,因為入們在司鐸身上看到主耶穌基督的身影,以面是較為重要的幾項。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