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春生神父
艾儒略(GiulioAleni, S.J., 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耶穌會士。1582年生於意大利布雷西亞(Brescia),自1613年起在中國傳教,直至1649年在福建延平去世,在華傳教36年。艾神父去世後,安葬在福州西北效馬鞍山丞相坑(又稱興聖坑十字山)。1999年因興建福州軟件園,艾儒略墓被遷往蓮花峰萬壽陸園。其墓前兩側欄板分別鐫刻「西來孔子」與「開教元勳」的字樣。墓碑正面鐫刻:「艾儒略司鐸之墓」。墓碑上側雕有漢白玉艾儒略頭像,兩旁立兩塊石碑。
1582年,艾儒略出生於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亞城的一個貴族家庭。1597年,他進入安多尼神學院學習,1605年他進入羅馬學院學習。1608年,他被祝聖成為神父。1609年,艾儒略遠赴中園。1610年,艾儒略經印度果阿抵達澳門,1613年到北京。
1620年,艾儒略神父應天主教徒韓雲的邀請,到山西絳州為全家18人受洗,包括:韓雲的母親、二弟韓霖、三弟韓霞及其家人們均受洗。同期,段袞深受艾神父的影響,亦受洗奉教。段袞奉教後虔誠熱心,在他的感召下,他的二弟段襲、三弟段裔、妹妹段瑪加利大均受洗成為天主教徒。1627年,段袞囑托二弟段襲在絳州重刻艾儒略在福建出版的《三山論學記》;1639年,段袞又率領兒子段冕、侄子段晟、段煜,在絳州重刻艾儒略於福建出版的《聖夢歌》,並稱艾神父為「吾師艾先生」。可知,艾儒略雖然在福建開教,但仍與段袞保持了親密的師生友誼。凡此種種,均可看到艾儒略對絳州教會的影響。
1622年,艾神父往河南陳康,會見馬呈秀,後隨馬氏南下揚州,不久赴杭州傳教。1625年,應日末榮休首輔葉向高的邀請,艾神父至福建開教,在福州建立了第一座天主堂。
艾神父在福建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傳教方法,使其傳教事業達到頂峰,贏得了「福建宗徒」的美稱。
艾儒略精通漢字,能講一口流利的官話,經常參加地方書院舉辦的各種學術研討會、辯論會,即席發表演說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使青衿儒士對他刮目相看」,不久便蜚聲三山。在士大夫中,有葉向高、張瑞圖、何喬遠、林侗、陳鴻等71位名人贈詩艾儒略。後人將之編輯為《熙朝崇正集.閩中諸公贈詩》。從這些贈詩中,可以看出艾神父對福建知識分子的影響之大。他也因此被譽為「西來孔子」。
艾神父為推動在福建的傳教活動,用漢語撰寫的著作數量多達24種,這些著作包括天主教知識的宣傳、教義教規的講解、近代西方地理知識與幾何知識、哥倫布航海新發現、西方風土人情、宗教教育制度等,其中既有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也有近代科學技術知識的介紹。艾神父的中文著作,向中國知識分子開啟了一面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許多知識分子因學習西學皈依天主教。
艾儒略在福建開教廿四載,其足跡遍布閩南、閩北、閩東、閩西各地,為福音在本地的扎根和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日的福州教會擁有二十萬教友,是全國教友最多的教區之一。教會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大的發展,這是與「福建宗徒」——艾儒略不遺餘力地弘教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艾儒略是傑出的神學家,同時精通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是利瑪竇之後最精通中國文化的耶穌會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傳教士之一,被教友尊稱為「西來孔子」,在西學東漸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