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有的落在石頭地裡……有的落在荊棘中……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瑪 13:3-9)
本主日將重溫撒種的比喻(瑪13:1-23),這是一個將農業與靈修聯繫起來的比喻。耶穌生活在一個以農村為主的社會,所用到的圖像都能容易地被群眾理解。不過,即使在現今科技發達的時代,這個比喻的象徵意義,也確實很有普世性的幅度,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我的觀點。羅馬帝國滅亡後(公元第五世紀),歐洲進入無政府狀態和戰爭的時代。來自東北地區所謂的「蠻族」輕易地入侵羅馬帝國防禦薄弱的縫隙,破壞和擾亂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長期不能持續的耕作,使土地變得貧瘠,當中大部分土地需要被逼遺棄和閒置。希臘和拉丁巨大的文化遺產面臨永久消失的危機。
但正正是這個低潮時期,修道生活開始蓬勃發展,尤其是本篤會的隱修生活。與普遍的看法相反,隱修士不只是為了個人的神修而遠離俗世,或逃避那個混亂的世界。相反,他們遵循着「Ora et Labora」(祈禱與工作)的原則,充分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神修與物質資源,為自己而且為身邊的人的公共利益。透過這樣,他們在西方文明的生存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這些隱修團體不只是精神上的中心,更是知識、農業、技術、教育和慈善事業的發電廠。
透過開發新的農業耕種方法,隱修士清理了大片土地,使土地變得肥沃並易於使用,又將他們的專業知識傳授給更廣泛的人群,這都是因為隱修士們尊重體力勞動的工作而得到啟發。輪耕、灌溉、釀啤酒、生產芝士、重新造林、有機耕種和草藥等,都是這些隱袗院所開發的技術,至今仍廣泛使用。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在希望中得救,Spe Salvi》通諭中,便以這些隱修士的生活作為榜樣,解釋了我們為深化個人神修生活而付出的努力;這種努力明顯地超越當今世界的,但同時更有可能改變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
耕種、就是為播種準備土壤的所有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可以說明神修與工作之間富有成效的聯繫:「一大塊森林地形成了肥沃的地,在這過程中,驕傲的樹倒下了,在心靈中可能長出的雜草被拔除了,於是土地已經準備好,使那為肉體和靈魂的食糧可以繁殖。以目前的歷史看,我們豈不是又看到,心靈雜草叢生的地方,積極的世界秩序是不能昌盛的嗎?」(《在希望中得救》通諭,15)
撒種的比喻提醒我們,當我們花大量的精力和資源來提高生產力與生活水平時,我們都需要努力「耕種靈魂的土壤」,好能更容易接受天主的話語,並結出更好的果實:這些果實都是天國臨現我們當中的標記。這「神修耕種」就是以祈禱(特別是聖言誦讀Lectio Divina)作開始,並必須將我們的思想與情感、性格與才能、一切的渴求與決定,對天主的行動完全地開放。只有這一種內在的個人工作,才能成為更廣泛的社會改變基礎。
隱修士的例子教導我們,靈修不是一項選擇性的活動,能隨意添加到更有用的「物質性」日常任務中,而是賦予我們的工作更重要的意義和動力,並使其更加有效。如果我們「耕耘自己的心」,增加「好土壤」來讓天主的話生根發芽,那麼我們就會在家庭、職業、人際關係,甚至在社會中,看到神修努力的成果。
耶穌是一名不知疲倦、慷慨的撒種者。即使我們的心總是處於「進行中」並需要不斷耕耘的狀態,祂仍未停止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撒播自己的慈悲和愛。我們幾乎每一天都要處理石頭和荊棘,它們以不受控制的情緒、分心或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的形式出現。不過,耶穌相信我們有能力和耐心工作,以致讓福音在個人和社區的層面紮根、成長並結出纍纍果實。在這個過程中,就像從前的隱修士一樣,一面改善自己的人生,另一面讓地球變得更適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