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過去數年,澳門收緊對反貪的政策,影響了曾被譽為東方拉斯維加斯的澳門博彩業。同樣有趣的是,在一個不太可能的地方——梵蒂岡——也展開了激烈的反腐鬥爭。事實上,教宗方濟各不得不採取有別以往的行動,來應對這小國的違法行為,並促進教會財政的透明度。這些道德和法律的鬥爭,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背景下進行時,突顯了我們在處理財富和道德方面所面臨的困難。無疑地,即使對於宗教組織和團體來說,這個問題是十分複雜的。
本主日福音中(路16:1-13)的比喻,是以一個不誠實的管家為主角,他同樣深入地研究這個複雜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耶穌稱讚這個不誠實的管家為「精明的」(shrewd);在希臘原文中,也能被譯作「明智」甚至「謹慎」(就如福音中別處那五個童女帶着足夠燈油等待新郎, 或那位忠誠的僕人等待主人回來的一樣明智與謹慎)。這個管家知道自己快被主人解僱,巧妙地減了債戶的賬單,以換取自己失業後有人給他提供住宿。耶穌最後說了一些令人費解的話:光明之子辦事應該更精明。我們應該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這是個非常強烈的話!)。如果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信,人們便不會把「真實的錢財」委托給你們。你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天主與財富。要如何理解這看來不合道德的一切?
首先,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福音中的比喻不能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耶穌並不是在勸告我們仿效那管家不誠實的行動,而只是嘗試去闡述有更深的幅度之原則,例如怎樣正確地使用財富與其他個人的資源。即使在我們現今全球經濟中,這個話題也是十分重要,因為這經濟制度使財富多累積在少數人手中,令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並將人們視為能夠使用和丟棄的對象,而非尊重他們與生俱來的尊嚴。
自就職以來,教宗方濟各便呼籲建立一種以人作為中心和減少不公的新經濟模式,因為我們的金融體系過於專注利潤,導致全球遭受苦難和貧困。按教宗的說法,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以每個人的利益、基本關係和社會表達作為核心的經濟。
在這個比喻中,這位不誠實的管家在他自己的價值體系中,來自不得已,進行了「模式上的轉變」。過去,他只為個人享樂而揮霍財物。當他知道自己被撤走職務、會失業時,他終於意識到財富的目的跟公眾利益有關的。儘管他的行為在道德上仍然模棱兩可(暫不清楚他是否有權做出這些折扣、隨便減債戶的債務),但他了解到人際關係和對人的關注,比起財富本身更為重要。 又因為他自己也有需要,他開始明白,沒有相互支持的話,一個社會便無法生存。
但這還是一種自私和不道德的行為方式,不是嗎?沒有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即使在中國實踐的「關係」,或菲律賓「內心債」(utang na loob)的概念,兩者均涉及互惠互利,以加強彼此的信任,而這種關係有時與腐敗相關的行為有往來。
然而,即使這個不誠實的管家仍然是一個只為自己利益著想的罪人,他卻精明地把一個糟糕的局面,扭轉成一個有利於自己和他人的局面。透過減少主人的債務,他創造了一套新的關係,不僅關注利潤,還關注類似在朋友之間或有需要的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互助與平等團結。他的行為並不完美,但他已經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並建立以人為中心、而非以金錢財富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在道德上正確地使用我們的財富,並以福音的方式去管理我們的資料,即使為梵蒂岡而言,也是一個既漫長又複雜的旅程。但不誠實的管家,他精明而且十分聰明,能夠朝着這個方面邁出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開始這趟旅程。在這新冠疫情大流行中,我們都目睹和經歷經濟變得多麼的脆弱,我們的資源是多麼的不穩。腐敗和不道德的交易不是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最好要向比喻中的主角學習,正如教宗方濟各曾寫道,承認「利益與團結之間的最終聯繫,利益與恩賜之間存在的良性循環……基督徒被召叫去重新發現、體驗和向所有人宣講,利益與相互支持之間那寶貴而原始的合一。當代世界多麼需要重新發現這個美麗的真理!」(教宗方濟各,2014年6月16日講話)
謝謝孔神父把本主日福音的深奧、而相當複雜的真義,給我們深入而淺出的解釋了。
求主賜我們重視公正、忠誠的福音價值觀,並珍惜人與人的友誼關係,彼此互愛互助,共同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