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兆麒
在《瑪竇福音》第5章13-16節,耶穌勉勵門徒,要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我們都知道,鹽是用來為食物調味,象徵人類在世界上的價值。這個價值對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例如:精彩的生活、名利雙收或知識上的追求。因此,如果鹽失去味道,就會被人踐踏和嫌棄。我們必須要明白,耶穌體諒人類在世俗生活的需要,追求不一樣的價值,並不是罪。所以,衪更強調我們同時要成為世界的光。
有一次,我參加平日彌撒,聆聽以上的福音後,便一直思考甚麼是「光」。彌撒後,神父關了一些燈,把載有聖體的聖體皓光放在祭台上,進入朝拜聖體的部分。默想期間,我被閃亮的聖體皓光吸引,內心受到觸動,但那時候沒有注意太多。過了45分鐘,神父舉揚載有聖體的聖體皓光,為我們降福。那一刻,聖體皓光突然反光,數次拆射我的眼睛。立時,我腦海浮現了問題的答案:光是來自天主本身,而不是人類。
聖奧斯定(St. Augustine)有一個「神聖光照」(Divine Illumination)的概念。當時,他把柏拉圖的理型論(Theory of Form)基督宗教化。他說萬事萬物的理型,可以被理解為真實存在。因為在創世紀中,上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了萬物。因此,我們可由萬物的理型,追溯到上主。所謂的「神聖光照」,是來自耶穌基督或上主的光,在理性上讓人的心智,有辨別對象的能力,更是一切知識的來源。
有很多人認為,那是有形可見的光,但其實不是。那是無形的光,人類的心智,是由這光的光照開始,特別是當我們追求真理,並嘗試找尋那最高且被覆蓋的東西。聖奧斯定認為,我們不應只用感觀尋找真理,而是心智和感觀並用。那含糊的指物(Ambiguity of Ostension),意思是沒法被看見,被完全了解的。如果我們注視它,那一定是透過無形的「神聖光照」,這就是來自天主的光。所以,知識是源自光啟。
我們領洗成為基督徒,認識了來自天主的光,更領受了衪的恩寵,便有責任散播開去,猶如太陽和月亮的關係。沒有領洗的人,也被天主的光照耀,只是他們還未認識更多。對他們而言,不知道光是甚麼,更不明白光是從那裡來。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人認識天主的光。單靠我們自己是做不到,因為光是來自天主,而不是人類。我們藉着對天主的依靠,以一言一行,成聖自己,聖化他人,轉化世界。但願我們使一切光榮,歸於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