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sed

【速食神學】(181) – 甚麼是倫理相對論?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倫理相對論教導在倫理中沒有絕對真理。這教理的倡議者說,道德正確和道德不正確是因人或社會而異。這哲學可以追溯到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

倫理相對論宣稱,要從教條的鎖鏈中解放人,使他/她和天主獨立。倫理相對論是原祖父母第一個誘惑的迴聲(創3:4-5):「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

 這就是倫理相對論者想要的──每個人自己成為天主,決定對錯。很明顯,在每個人為自己定義對與錯的社會中,只會出現無政府狀態和混亂。

 倫理相對論催生了許多不同的倫理學說,其中這些學說都拒絕我們行為的內在道德性。這裡是其中的一些。

情況倫理學(Situation Ethics

 「情況倫理學主張道德善和道德惡緣於一個人所身處的處境。因此,行為不能被單獨判斷,而是根據它的情況。它也被稱爲情景倫理」。

 「例如:若望決定不在星期五買醉,因為他要開車,但在星期六他喝醉了,因為他在家,沒有人會因為他的行為而受到傷害。想到他行為合乎道德是因為他沒有醉駕,他忽視了買醉這個行為本身的惡」(A Fernandez and J Socias, Our Moral Life in Christ)。

 情況倫理論被教宗庇護十二世所駁斥。

結果主義或效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

「『結果主義或效果主義』這詞彙和另外兩個主義緊密相連: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和相稱主義(proportionalism)。結果主義或效果主義這個倫理理論是指:選擇從長遠看來產生最好效果的行為(或最少惡的行為)(The Encyclopedia of Catholic Doctrine, p 140)。例如,一對夫婦選擇打掉一個胎兒因為胎兒在腹中已經被診斷為嚴重的殘疾」。

這個立場還有至少兩個錯誤:

 .它忽視聖保祿定下的原則:不能因為會帶來善而作惡(參閱羅3:8)。換句話說,「目的並不能證明手段是正當的」。

.「這個問題可以被提出:行為產生的善對誰有好處?結果主義或效果主義的倡議者可能會認為那些對自己有利,但對他人或社會有害的結果或效果。這樣,該主義的倡議者可以使用不道德的手段,或尋求即時的個人收穫……它也被稱為目的倫理(ethics of intention這一事實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它的根本缺陷,因為善的目的不能證明不道德的行為是正當的。其次,誰能量度一個人的目的呢?」(A Fernandez and J Socias, Our Moral Life in Christ

相稱論或相稱主義(Proportionalism

 相稱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善惡必須通過比較不同選擇的善惡的比例來決定。似乎是更大的善或更少的惡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問題是,我們如何量度它的比例呢?很多時候很多善都處於危險之中,而且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衡量事情。缺乏客觀參考點使道德決定變得任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