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5日)下午在雅典音樂廳為當地天主教會團體主持了感恩祭。
教宗在講道中,反思福音中洗者若翰在荒野中呼喚人民悔改的事跡。荒野的圖像讓我們意識到得救之路並非始於世俗權力所在之處,雖然這是我們會渴求的地方,而得救卻從「荒野」、從「貧窮」和單純開始,矛盾的是,這個地方難以進入,而且危險。
然而,正是在空曠無際且乾旱的荒野中,「上主的光榮顯露出來」。這對於人類的期盼是一個驚喜,也是值得領會的一個美好訊息,因為上主看重微小和卑微的事物,要求我們內心貧窮,不驕傲,「一如荒野是貧瘠的那樣」。
洗者若翰在荒野中準備基督的來臨,宣講悔改的必要性:「就如當初那樣,如今天主將目光轉向悲傷和孤獨所佔據的地方。我們在生命中能體驗到:我們在喝彩中和只顧自己的時候,祂往往無法來探訪我們;祂尤其在我們經歷考驗的時刻來探訪我們。在我們處於困境、給祂騰出空間的空虛時刻,以及我們存在的荒野中,祂來探訪我們」。
教宗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迷失在荒野中,「正是在那裡,上主讓我們感受到祂的臨在」,只要我們不驕傲,不認為單憑自己的能力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就能接納祂的臨在。
天主「以親近、憐憫和溫柔的話語」來探望我們,若翰在荒野中的宣講傳達了這一訊息,那就是「天主沒有不願去探訪的地方」。天主進入我們的渺小,那是祂鍾愛的地方;天主進入我們的乾涸,那是祂想要解的渴。教宗向在場參禮信友强調,不要擔心自己的微小或是少數人團體,更重要的是「向天主和他人敞開心扉」。
教宗指出,洗者若翰在宣講中強調「悔改」,這在起初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因為我們意識到改變我們的方式是多麼困難和沮喪啊,這是因為通常我們只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悔改,認為悔改「只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
教宗說,我們的問題在於,認為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需要查看「悔改」的原意,它源自希臘文「metanoeίn」,而希臘文也是《福音》書使用的文字。「metanoeίn」的字面意思是「超越思維」,因此「悔改」是要我們超越我們已經習慣的思考方式,超越我們慣常的思維框架。
教宗解釋,這意味着應放棄我們的自負,或只考慮我們自己和我們做事的方式。「若翰勸勉我們悔改,邀請我們越過去,不要停留在同一個地方」,因為「現實情況是天主更偉大」。
那麽,悔改就意味着懂得「天主始終臨在」,我們必須信賴祂,「因為祂就是我們的超越,我們的力量」。我們只需要向基督敞開大門,「讓祂進來在我們身上行祂的奇事」,「就如只需荒野和若翰的宣講,祂就能來到世界上那樣」。